林小酒:“你笑什么?”
蒋卫东清了清嗓子:“那你是哪里来的自信,说媒婆已经踏破了咱家的门槛?”
林小酒顺手抄起鸡毛掸子,作势就要打人,蒋卫东抱头鼠窜,林小酒不轻不重地得手了两下,却也很快同他笑作一团。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镇上中学期末考试放榜的时候,蒋卫东没辜负自己吹的牛,以绝对的分数优势,拿下了年级第一。把成绩单嘚瑟地在林小酒晃了几次之后,蒋卫东便收拾行囊,准备趁着寒假,跟着“钱爷”去大城市见见世面。
第82章
留在河西村的林小酒也没闲着, 熬制好了两星期份的麻辣兔条之后,便将东西交给了刘福来, 刘福来就是之前和蒋卫东有过冲突,后来又被收为小弟的那位“二道贩子”,他早听说过“蒋老大”在河西村有一位感情特别好、曾经资助过他的姐姐,因而打叠起十二分的小心,一定要好好把老姐姐哄高兴了才行。
可赶去河西村, 见到真人之后, 刘福来差点没把下巴惊掉,这哪里是什么“老姐姐”?明明是个水灵灵的年轻大姑娘,他这辈子还没见过这么好看的姑娘,刘福来原本准备好的恭维话, 都忘了个一干二净, 红着脸, 磕磕巴巴地说不出一句完整话。
林小酒却挺高兴, 这证明她“养颜”的效果达到了,这幅皮囊虽好, 可在林小酒眼里也不过中上,能保养到这种程度已经是极限, 以后重在保持,不会再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她有了多余的精力,便想做些别的。
“刘先生,我想跟你打听一些事情。”
刘福来忙道:“您叫我老刘就成!”
林小酒笑道:“听说卫东跟着钱爷去了深城, 我挺好奇的,不知道你去过没有,那里是什么样子?”
刘福来憨笑:“我哪有那个福气哩,不瞒您说,我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省城,比咱这县城繁华多了,不过,我听钱爷说过深城的事情,如果跟深城相比,省城就又不够看了。”
林小酒一边将做好的麻辣兔条分装进油纸袋子里,一边问:“那深城有工厂吗,比如食品加工厂?”
“有有有!”刘福来忙帮着分装,动作挺麻利,一看就是做惯了活的,“不过食品加工厂不太多,大部分都是电子厂和塑料厂,食品加工我听钱爷说过,好像有两家罐头加工厂,别的就没听说了。”
“老刘,你觉得我做得麻辣兔条味道怎么样?”
刘福来立即竖起大拇指:“味道绝对是这个!这可不是我恭维您,林姐,您这麻辣兔条,已经做出名声来哩。”
刘福来至少有二十五六岁,却还是跟着蒋卫东叫姐,林小酒没嫌弃他把自己叫老了,笑道:“你不要哄我。”
刘福来:“真不是,每天中午排队的人那么多,林姐,不瞒你说,现在都有专门排队,再加价往外卖的黄牛了,要不是蒋老大管的厉害,这些‘黄牛’敢把东西全包圆喽!”
“而且哦,您这麻辣兔条越来越好吃了,是改良了味道吗?”
林小酒点点头:“你的舌头真灵,没想到你还是个美食家。”
商业互吹之后,林小酒送走了刘福来,便继续自己的钻研,刘福来说的没错,她的确是在改良麻辣兔条的味道,原本做麻辣兔条只是一时兴起,逗蒋卫东吃,所谓“吃人嘴短”,以后再使唤那孩子就不好拒绝。
可到了后来,林小酒发现这东西挺受欢迎,简直是老少咸宜,不止被蒋卫东拿到黑市去卖大受欢迎,河西村的人,去外地走个亲戚,也会厚着脸皮央求林小酒买一点带走,名声的确是打响了。
林小酒琢磨着,自己这个世界的任务是“和周季霖离婚,看看过得是否幸福”,这种疑问句式的任务,她还是第一次接,总觉得说不定要用一生时间来验证幸福与否,如果要过一辈子,那就必须有些一技之长,靠着打猎,茹毛饮血过一生,恐怕就和“幸福”不搭边了。
因而,她打算着,自己是不是能像那位“老干妈”一样,创立自己的品牌,不靠这个发家致富,只要吃喝不愁,那幸福指数就不会太低。
现在深城正在开发,如果能抢占先机,过去开个工厂,是不是一条捷径呢?
不过,目前为止,她自己还没去过深城,一缺资金,二没经验,还言之过早,现在能做的,还是把“麻辣兔条”的配方完善。
林小酒现在是名副其实的“孩子王”,整个村子的小孩子,都愿意为半条兔条而折腰,漫山遍野地为林小酒采集各式各样的蘑菇和野菜,这个季节,蘑菇已经少了,冬笋却正当时,林小酒稍稍改了配料,发现在单纯的兔条里,再加上一些蘑菇或者笋干,密封在罐头里,撒上辣椒油,存放的时间更长,或许真的可以批量生产。
她将每种食材的配比,制作工序,口味如何,都在小本本上记下来,而后又制作了一些样本,存放在家里。
等蒋卫东从深城回来时,河西村下了第一场雪,孩子出了一趟远门,走了大半个月,似乎又长高了一些,如今已经比林小酒高了足足半头,是个真真正正的大小伙子了。
而小伙子眼界也开阔了,林小酒把自己想开食品厂的想法告诉了蒋卫东,蒋卫东不但支持,甚至说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比如怎样选址,怎样办理各种手续、合格证,去哪里招工人比较划算,需要及时申请专利等等,就是启动资金比较难办,如果和人合伙开,也许钱爷会愿意帮忙,但如果那样,他就会变成大股东,想要自己去银行贷款,可以先观望一阵子,因为最近可能会出一些鼓励小型企业创业的政策。
听蒋卫东讲得头头是道,林小酒是真的对他刮目相看,忍不住感慨,“真是长大了。”
蒋卫东很高兴,他看着林小酒,眼睛亮晶晶的,“林姐,我是长大了,能保护你了。”
林小酒一阵宽慰,有种“吾家有儿初长成”的骄傲,忍不住撸了一把他那猕猴桃一样的,绒绒的短发,这次蒋卫东没有气鼓鼓地别过脸,说“男人的头不能摸”,强调“我不是小孩子了”,反倒配合地伸过去脑袋,颇为享受,像只乖巧的大猫。
转眼就到了春节,这个年代的“年味儿”很重,尤其是农村,迈进腊月门,村支书兼大队长李建设就已经张罗着叫人采购年货,各家也都积极地采购。
因着林小酒的“发达”,这一年孝敬给林老汉的钱不少。林老汉又是好面子的人,诚心在过年的时候好好显摆一下,打定注意要全村人都看看,他闺女虽然离了婚,可日子还是过得比一般人好,早早就买好一大堆年货,堆在院子里,尤其是林小酒托蒋卫东从深城给老两口带回来的羽绒服,每天都要穿着出门溜达一圈。
林老汉逢人就要显摆一遍,“哎呦,别瞧我这衣服看着薄,其实可暖和了,又轻,比家里做的棉袄舒服多了,这叫羽绒服,据说是鸭子的绒毛做的,你说,这得祸祸多少鸭子哦?”“可不是嘛,贵着哩!我和三丫她妈这一把年纪了,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还穿这么贵的衣服干什么,三丫这孩子,性子倔,怎么说都不听,非给买!”
“你说多少钱呀?可能一两百吧。”现在的一两百,抵得上一个工厂高级工几个月的工资,可是实打实的奢侈品,更别提在地里刨食的乡下人,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巨款。
看着对方露出又是惊讶又是羡慕嫉妒的神情,林老汉还要多加一句,“要我说,三丫这婚离得好,从前不声不响的,全是给那个姓周的耽误了,现在多好,那句怎么说来着,叫自由了,开放了。”
等林老汉走了,村里人只能小声嘀咕一句:“不知道当初三丫离婚的时候,是谁说不准她再进家门的。”或者酸溜溜地说上一句:“瞧给他嘚瑟的,能挣钱怎么了,还不是闲在家里没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