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嘉原本做了最坏的打算,一旦匈奴撕碎防线,踏入云中郡,就立刻放弃畜场,把人全部召回村寨或是送入云中城。
总之,人命大过天,牛羊没了可以再养,人没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不料想,看守畜场之人无一退走,日夜持弓箭短刀巡逻,摆明匈奴敢来就和他们拼命!
“不让咱们活,他们也别想活!”
战国时,云中本为赵地,北接胡寇,出了名的民风剽悍,好射猎。
燕赵多豪侠。
这种尚武精神和秦国类似,只是相比秦国重法典,行事一板一眼,赵国的壮士们更崇尚自由。
然而,两者有一个共通点:遇到外族绝不客气!
战国时,赵国将军李牧把匈奴打出脑浆子,十多年不敢南下。秦王扫平天下,听到一句“灭秦者胡”,蒙恬旋即带兵出塞,满草原的清地图。
可惜秦二世而亡,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至汉定鼎中原,匈奴又出了冒顿这个杀爹的狠角色,汉高祖白登被围,之后汉匈之间的战争,汉朝大多处于守势。
这并非说汉朝没有狠人。
恰恰相反,如魏尚、郅都等边郡太守,照样能让匈奴绕道走。文帝年间也曾集结重兵,打算和匈奴干上一场,可惜国内出现叛乱,最终没能实现。
边郡常年遭受匈奴骚扰,边民提起匈奴,更多的不是畏惧,而是愤怒憎恶,恨不能寝其皮啖其肉。
今年发生雪灾,田地绝收,赵嘉的畜场是众人活下去的希望,敢打碎这个希望,甭管是谁,必须干死!
明白众人的决心,赵嘉没有继续劝说,只是私底下吩咐虎伯,在送粮时多给一些,并取出家中积攒的羊皮,发给守夜的老人和健妇。
好在他担忧的事没有发生。
匈奴北返之前,并没有真正踏入云中郡。被征召的青壮平安归来,军市、马市重开,一切又开始走上轨道。
等到下次开市再换一批粟菽,今冬就能熬过去。待到开春雪融,开垦田亩,增养一批牛羊,更多的计划都能提上日程。
用过早饭,赵嘉就准备往卫家拜访。
汉时实行两餐制,在云中城时,赵嘉一直守着这样的规矩。搬出城后,规矩就被打破,由一日两餐改为一日三餐,中间还要加顿点心。
虎伯对此毫无异议。
只要郎君长得好,其他都是毛毛雨!
事实上,因为赵嘉开始抽条,个头疯长,人难免就显得瘦,这让虎伯很是担忧,恨不能让赵嘉一天吃五顿,至少多长些肉。
赵嘉也很无奈。
记忆中,赵功曹可是身高八尺,能在马上挥动长戟的硬汉。以他目前的情况,个子或许能达到,其他方面,真心就只能想想而已。
好歹是功曹之子,去别人家里拜访不能再一身短褐。换上蓝色深衣,束上一条绅带,依旧套上兽皮制的靴子,再披一件斗篷,赵嘉就准备出门。
提到深衣,就不能不提汉朝没裆的裤子。
真心是风过走光。
好在这里是边郡,男子几乎人人都会骑马,赵嘉坚决要在裤子上加档,制成改良版大袴,也就不显得那么另类。
“今日恐还有雪,郎君当早去早归。”虎伯叮嘱道。
赵嘉颔首,并道:“如鹤老遣人来问,照我之前所言即可。”
“诺。”
健仆本要备车,赵嘉却摇摇头,亲自到马厩中牵出一批枣红大马。
此时还没有高鞍马镫,也没有马蹄铁,只有一条绳扣方便上马。赵嘉也没想过把这些弄出来。
道理很简单,匈奴也会学习,他们的骑兵数量庞大,胜于如今的汉朝。马镫马蹄铁都没什么技术含量,贸然做出来,不等汉朝军队大规模装备,反而被匈奴学去,那无疑将是一场灾难。
赵嘉八岁就学习骑马,马上作战有待商榷,策马扬鞭却没有任何问题。
又吩咐虎伯两句,赵嘉带着两名健仆离开,朝位于更西侧的一处村寨奔驰而去。
道上人烟稀少,仅有马蹄踏雪的脆响。
冷风迎面袭来,掀起赵嘉身上的斗篷,口中呼出的热气凝结成雾,眉毛和睫毛很快就染上白霜。
奔驰大概一刻钟,前方出现了土垣的影子。
自从赵嘉证明箭楼土墙可以增强安全系数,附近的村寨也纷纷效仿。
现如今,沙陵县东北部的一乡十亭,百姓聚居处都有类似建筑,更开始向其他乡中延伸。连临近的阳寿县都受到影响,还有人特地赶来,就为亲眼看一看,回去好仿效建造。
赵嘉三人来到垣门前,守门的老者认识赵嘉,无需多言,已经让开道路,许三人进入村寨。
垣内布局和赵氏村寨大同小异,只是屋墙上的瓦当更显精美,而且家禽数量明显更多。赵嘉策马前行一段距离,就有五六只芦花鸡振翅飞过。
绝对是飞,赵嘉敢对太阳发誓。
村人大都认识赵嘉,纷纷打着招呼。还有人询问赵氏畜场是否还需人手,他们都有一把子力气,也分毫不惧虎狼。
“雪融后必要招人。如有意,可往鹤老处记名。”赵嘉答道。
“郎君恩义!”
“大家同在一乡,自当彼此照顾。嘉不过尽己所能,长者无需如此。”
见有年长者下拜,赵嘉连忙翻身下马。众人陆续包围过来,不到百米的路,硬是走了足足五分钟。
待到卫家门前,一个身着麻布衣裙,外罩皮袄的女仆已经候在门边。另有健仆打开大门,请赵嘉一行入内。
走进院中,西侧同样是马厩,马厩旁圈出一排篱笆,里面养着十多只芦花鸡。东侧是一辆空置的大车,还有一株光秃秃的桑树。
赵嘉穿过前院,走进迎客的正室。
一名身着绿色深衣,碧玉年华的少女正坐在屋内。
少女面前有一座地炉,炉上立有铜架,架上悬有陶盆,盆里正汩汩烧着热汤。
“阿多,来坐。”
少女抬起头,面容称不上美,眉眼间却带着一股英气,让人移不开双眸。
赵嘉两步走到近前,拱手行礼,引来少女一阵轻笑。
“行了,快坐下。这里又没旁人,摆这幅姿态作甚。”
赵嘉咧咧嘴,坐到少女对面的蒲团上,接过一碗热汤,等着少女开口。
少女示意女仆来移走陶盆,双手合拢在身前,淡然道:“我父已去三年,我意欲招婿。”
“招婿?”赵嘉皱眉。
少女所谓的招婿,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婚,而是招赘婿。
简言之,娶个男人过门。
少女名唤青蛾,其父与赵功曹是同僚,当年曾一同上阵杀敌。在赵功曹死后,没少照顾赵嘉。只是和赵功曹一样不走运,三年前遇匈奴犯边,战死沙场。
少女的母亲已经改嫁,随夫家移居九原城,母女俩渐渐断了联系。即使汉初对女子束缚较少,在没有兄弟的情况下,少女一人撑起家门也比赵嘉要难上数倍。
值得庆幸的是,少女目光精准,气概不输男儿。在赵嘉开办畜场时,将家中近万钱都投了进去。如今牛羊出栏,成本已能逐渐收回。如果发展顺利,今后的回报必然不菲。
嫁入夫家,如若遇人不淑,很可能面临产业被夺的风险。可即便如此,招赘婿也算不上是个好主意。
“阿姊,不要着急做决定,或许还有其他办法。”赵嘉道。
“其他办法?”少女上下打量着赵嘉,最终摇头叹息,“可惜你年纪还小,不能同我生个孩子。如若不然,我哪用得着这样费心。”
赵嘉正喝热汤,闻言,一口呛在喉咙里,咳嗽得双眼发红。
“这不能用来说笑……”
“我没有说笑。”少女叹息道,“前朝时,我祖无氏无姓,仍凭军功得爵。我不愿家门就此泯于众,我子必要姓卫。”
赵嘉停止咳嗽,正色看向少女。
“如招赘之人生有他念,该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