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挂是爸妈[快穿](58)+番外
蒙萌忧心之下, 已经再考虑要不要接着给李二仪布置功课为借口,说自己要和老家的长辈沟通一下, 凭借着这事跟过去走一趟算了。
然而这一来一回, 少说要三五天, 多则七八天, 还有两个月李小弟和李三才就要府试, 李大伯怎么肯放蒙萌在这个时候离开?直接说让蒙萌列明单子,到时候蒙爸会交代家乡的老人, 不用蒙萌跟着来回奔波。
蒙萌听闻李大伯此言,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更好地借口,只能谢过李大伯,再想别的办法。
所幸的是,在蒙萌绞尽脑汁也没想出好借口的时候,老家亲戚有一个来县城打零工的汉子上门了。
虽然说是送李二仪出去锻炼,但是家里人出于担心还是帮着收拾了不少行李,这一收拾就耽搁了两三天,不仅李大伯托人捎过去的信有了回复,老家的长辈们还拖人带了口信给家里趁着农闲来城里打工的孩子,说是帮着亲戚李家的兄弟一起回家。
来的汉子自称李二柱,一般家里人都喊他二柱子,是李大伯联系的老人家的二孙子,最近冬季没事在县里做一点杂工补贴家计,最近接到家里传来的口信,听说李家的二兄弟要过去自己家里体验什么耕种,正好快要到春耕的时候,干脆就提前几天辞工来到李家,看看有没有可以帮把手的地方。
李家家风清正,虽然老家人不读书,但也是一样的品格,不是那种有个有钱的亲戚有事没事就会上门打秋风的性格,若不是李二柱特意上门来帮着带人回家,李家甚至不知道李二柱过来县城打工了。
“你这孩子,过来县城怎么不过来和叔叔伯伯说一声?”李大伯虽然满意老家人的朴实,但也不免觉得自己被当了外人,这时代一个家族的人都讲究亲如一家,因此李大伯忍不住说上李二柱两句。
李二柱被说了也不生气,憨憨地摸了摸后脑勺道:“我们之前都在老家的县城打零工,这两年正好这边县城有了码头,多了不少打零工的机会不说,工钱也高了不少,所以家里人才过来这边。我过来前爷爷就说了,没事不要麻烦您!说您每次招待起来都太破费了!我们是过来工作的,又不是走亲戚的,没必要让您家知道,我们才没说。”
李二柱的爷爷是李大伯的长辈,在族里排行老六,面对长辈,李大伯当然说不出什么不对的话,只能不停的道:“六叔这也太见外了!太客气了!”
李二柱只是憨笑:“说起来咱们一个村子都是亲戚,就算我们家近一点,别人家也是不算远的族亲啊!如果大家都过来,您这边怕是一年到头没得闲了!如果有事情,我们肯定不会客气过来求您帮忙,但这不是没事嘛!没必要麻烦您家啊!”
李大伯无奈,只能让媳妇和儿媳妇们帮忙安排李二柱住下,等过一两天再出发。
蒙萌一家自从穿越过来之后,接触的都是城里的小市民,这是第一次看到古代的农家汉子,好奇的蒙爸不由带着王棠凑过去了解一下这个时代的乡野生活。
当听说平日里耕作的一些辛苦和天公不作美的时候血汗白流的时候,蒙爸和王棠不由咂舌,一方面为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而感慨,一方面也是同情即将经历一遍的李二仪。
准备好了之后,李大伯雇了一辆骡车,放上带给老家老人孩子的礼物,便让李二仪跟着李二柱出发了。
至于蒙爸?有李二柱在,他也不用浪费时间过去一趟了,不管是给孩子们改卷子还是好好复习准备明年的秋闱,都是需要时间的事情。
李二仪跟着李二柱坐了一整天的骡车,因为车上东西多,所以行进地是比较慢的,路上歇息了一晚第二天才到了老家李家村。
一道村子里,李二狗就受到了目前村子里辈分最高的长辈六爷爷的欢迎,隔着老远看到六爷爷的身影之后,就听见六爷爷声如洪钟般的大嗓门喊道:“二狗子回来啦!”
“六叔公喊我嘛!”
“六爷爷是在喊我!没听说是二狗子吗!”两个小孩应答的声音也很有穿透力。
李·二狗子·仪:这个村里到底有多少狗子!绝望!
绝望的二狗子哥哥李二仪暂时告别了蒙萌的生活,打发掉这个学问没问题的哥哥,剩下的便宜弟弟们和蒙爸、王棠的学问可就成大问题了。
两小弟学习的时候,在蒙萌的压迫之下,蒙爸和王棠也跟着学了学,只是背书的速度是赶不上两个小弟了,但是所幸院试的考试内容中帖经的部分不多,乡试更是没有帖经这种考试形式,所以蒙萌也没有强求两人要将书本内容背的滚瓜烂熟,只是要求要知道每句古语的意思和出处罢了,毕竟这时候的科举最喜欢考的就是截搭题。
所谓截搭题,是因为之前几百年前人科举题出的差不多了,考官不愿意仿照前人出题,可是这四书五经内容就那么多,考试范围就那么一些书,怎么办?于是上面找半句下面找半句,截搭在一起作为一个题目来考考生。
这种情况下,对于考生对考试内容熟悉程度的要求就很高了。所以即使蒙爸已经不需要面对帖经这种题型,但是也要熟读书本内容并背诵重点段落。
对于纯粹的理科生蒙爸和一直是个文科学渣的王棠来说,这种事情有多苦逼就不用多说了。
众人陷入了苦读的海洋,期间李小弟和李三才都通过了府试,成为一名光荣的童生,两人的事迹已经变成了县城家喻户晓的地步,要知道从吊车尾逆袭童生,只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怎么不让人疯狂?
疯狂的众人开始不停的打听两人的学习方法,甚至隔壁邻居还过来说,有人想买通他们观察李家兄弟平时在家里究竟是怎么学习的,这种是暗地里的方法。
明面上,很多秀才、举人和巨贾家庭都带着礼物来拜访,希望可以指导一下家中不成器的儿子的学习,就连县太爷风闻之后,都下帖子邀请了李家大伯三兄弟,想和三位秀才探讨一下有没有特殊的教书育人方法,毕竟每年县里面能考出多少个秀才、举人、进士都属于文教之功,而文教一事关系到县太爷的政绩,一旦做得好了,升官指日可待。
李家大伯三兄弟能说什么?只能老实交代说这事都是自己家里小辈的功劳,县太爷当即表示不信,李家大伯三兄弟年级不大,如果是他们家里的小辈的话,那么最多也不会超过三十岁,这么年轻怎么可能这么厉害?不相信的县太爷要求要看一看教案和教学现场。
听到这个要求,李家大伯和李家小叔都犹豫了,没有一口应下,蒙爸虽然没有想到点子上,但是看到犹豫的哥哥和弟弟,自然也不会莽撞开口邀请县太爷去家里观看。
只是,没有想到点子上的蒙爸脑电波难得和县太爷重合了,看到不开口应承自己要求的李家大伯三兄弟,县太爷不由问:“是有什么问题吗?李家老弟们难不成是想藏着掖着?要知道这文教事业做的好也是有功劳的,到时候我一定会把诸位的功绩报上去,诸位日后不管是想结交文人、想去大儒那里拜师还是日后考中了想要补官,都是有好处在的。”
县太爷自认为自己说的都是掏心窝子的实话,也算是为了李家人考虑了,不料李家大伯和小叔两人还是面露难色。
“诸位莫不是怕把方法说出来之后,县里学生的竞争力强了?难道想等家里人考上科举再说吗?可是等你们儿子都考上了还有孙子,难道打算当作李家的不传之秘?不能也不愿意拿出来兴盛我们这一县一府之地?”县太爷问这话的时候,已经带了一点怒气,觉得李家大伯三兄弟有点不识好歹,这方法还不一定能保证他们考上进士呢!再说,就算考上了,没钱没人脉的,排队补官要排到什么时候还说不好,哪里有自己建议的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