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第一萌兔子(47)
贾赦做过当年隐太子的伴读,自然知道他们这些官家子弟只是个陪衬,文章不能超过主子,骑马射箭也要藏拙才行。
不过,这宝玉,不用藏,跑也赶不上人家吧。
宝玉想起自家那个小校场,位置却在东院里,虽然闲置多年,但向来被贾赦视作他的私物的,看现在大老爷心情不错,趁机问:
“还需请示大老爷,以后侄子可能要经常用到小校场了。”打眼看到贾赦没反应,又加了句:“太子殿下让我回家要勤加练习。”
“好,宝玉尽管用便是,你虽年龄不大,但终归侍奉储君,不可倦怠了。”贾赦笑容重新慈祥,爽快应下。
太子殿下这块金字招牌,可真好用。
宝玉看太阳还未落山,急步来到校场,心里想着太子殿下的射箭姿势,一遍一遍地练习着,直到天黑,贾母派了三四拔人来催,才依依不舍地回到西院用饭。
宝玉重新睡得香甜,第二天不到辰时,便生龙活虎地从床上跳起来,洗漱打扮了,在小厮陪同下,进了皇宫。
元辰比他还早,在拜完父皇母后,上完小早朝,才来到南书房,身后大太监怀里还抱着小山高的奏折 。
老师朱先生在台上讲得神采飞扬,伴读宝玉听得痴如醉,可怜太子殿下头埋在奏折里,还要时不时抬头,把思想时时会跑偏的伴读纠正过来。
几天后,几位师傅凑在一起,对太子殿下的举动非常不解。
特别是朱先生,对自己自信的美貌非常打击,原先还以为太子殿下重新跟自己学习基础学理,是为了增加相处的时间,但随着胡先生张师傅的加入,让美男子后知后觉得认清一件事。
太子殿下心指方向 ,可能是那位清纯的小伴读。
这些课程,完全是为冲刺科举做准备,而在平日的相处中,那位小弟子的最高理想,就是考中状元朗。
武学郭师傅比朱先生还失落,好歹人家还在教学岗位上,自己,却每天不但被太子殿下变着花样摁在地上摩擦,更让人郁闷的是,教都不让教了,人家太子直接自己上手,手把手地教那位小伴读。
但,小伴读也很卖力,此刻,虽然天已擦黑,宝玉还站在自家小校场里,地上的箭落了一地,两筒箭矢用完,还是没有一只靶中红心。
虽然太子殿下多次夸赞自己进步神速,但宝玉还想做得更好一点,这种被人认可的感觉,实在太过美妙。
特别是,当自己第一次把箭射到靶上时,太子殿下绽出的那个笑,让他突然有种为了能多看一次,死了也值的冲动。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知已情吧?小时候,对那个林妹妹,他是极愿意亲近的,但随着女孩长大后的无趣和先入为主的敌视,让他心思也就慢慢地淡下来。
但,现在,这种熟悉的感觉重新来临,太子殿下对着各处奏折皱眉,而在看到自己时,却会温暖地笑。
他,想和他无限亲近。
当宝玉的箭射地离靶心更近一点的时候,中秋节到了。
元辰面前的奏折和贺节也越来越高,基本上先生讲的课,只有宝玉一人在听,但埋首于政务的太子殿下,却好像长了第三只眼,只要宝玉遇到不太理解的问题,手指不自觉地放在额头上,太子殿下便起身走过来,细细地给他再分析一遍。
太子身边的人精们,立即觉出了殿下对这位伴读的不同寻常,更有从小服侍太子长大的大太监更是心里明,自家这位爷,可从没对谁这么上心过,这个天真懵懂的小伴读,以后官位大着呢。
宝玉抬头,看到大太监端着一盅汤站在书房门口,笑着朝自己招手。
他起身走过去,大太监笑眯眯地嘱咐:“贾公子,这是皇后娘娘炖的参汤,一定让殿下喝了啊。”
宝玉有点忐忑,元辰在批阅奏折时,很不喜欢别人的打扰,以前,也有太监送汤和茶点来,他只是皱皱眉挥手,让他们端给帝师和其他伴读吃。
此时,元辰正对着一本奏折蹙眉。
宝玉接过汤,慢腾腾地挪到元辰面前,没敢吱声。
元辰抬头,看到宝玉小鹿般无措的黑眼睛,忙晃晃头,好好管理了下表情,温和笑道:“哎?有汤啊,正好也有点饿了,来石瑛,坐这。”说着拍了拍身边的位置。
宝玉顺从地挨着他坐下,打开盖子,把汤盅递给他。
元辰夸张地闻了下,陶醉地笑道:“嗯,鲜香扑鼻,母后炖的,定是支千年的老参。”说完,抿了一小口,递给宝玉道:“你把剩下的喝了,再射箭,就能箭箭靶心了。”
宝玉接过,也抿了一小口,又递还给元辰。
小汤盅不大,两个十六岁的大小伙子,每人喝了两口就没了。
元辰正要传人把盅撤下去,宝玉却笑着用汤勺把盅底那小段参舀出来,嗷呜咬下一小半,像小兔子那样放在嘴里嚼着。
元辰怔了,公子家过得这么穷吗?参汤还有这样吃的?
“殿下,只要是参,怎么吃都是有用的,无论生吃熟吃,只要全进了肚子,效果才能发挥到最大。我曾生过一场病,有位神医教我的。”宝玉解释地满眼真诚。
这白老爷子,您可真行。
“殿下要尝尝吗?”宝玉举着那大半块紫参,一幅真诚献祭的神态。
元辰本没这嗜好,但眼光略到对面人正在蠕动的小嘴,鲜嫩水润,随着小幅度的咀嚼,还时不时地牵出一个小梨涡。
元辰突然觉得自喉咙向上,干得难受。
“好吃吗?”他盯着他的唇。
“好吃。”宝玉把那段紫参送到元辰嘴边。
紫莹莹的参段上,好像还残留着公子细碎整齐的牙印,干燥蔓延到嘴巴,元辰向前俯身,一口把那块参吞进嘴里。
软软的、甜甜的、太子殿下一小口参在嘴里咀嚼了大半天。
门外有急急的脚步声走来,皇帝身边的大太监迅速闪进来,手里高举着一本奏折:“殿下,八百里快马急报,黄河决口,淹没三省六百八十村,陛下让殿下速速启程,赴灾区统筹大局。”
第42章 旅途
“好,来人准备,两个时辰内出发。”元辰忽地站起,从太监手里夺过那本急报,神情是少有的严肃。
“殿下,我跟你去,我能听懂动物说话,也许会对水灾有所帮助。”宝玉也站起,大脑没经任何思考,脱口而出。
元辰眸色闪了闪,在对上宝玉热切的目光时,轻轻点点头:“那好,你回家说一声,咱们在花枝巷汇合。”
宝玉回家一说,贾母的西院顿时一片慌乱,四大丫头在老太太的指挥下,里衣中衣深衣地包了好几套,又把常备的药和爱吃的零嘴包了好几包。
宝玉选马回来,看着七八个大包袱,十来个半大小子的家仆,哭笑不得:“祖母,孙儿这是去赈灾,不是秋游。”
“胡说,就是去那灾区,才更要备得细致点呢,万一饿着怎么办?”贾母不理,吩咐着家仆把包袱往马上挂。
“祖母,孙儿和太子殿下一起去,所有吃的用的,人家肯定都备好了。”宝玉拎起一个小点的放衣服的包袱,栓在马上,就往外走。
听到太子殿下,贾母这才放下心来,嗯,跟着贵人,吃穿肯定不会差的,说不定,连马都不用骑,直接坐着软轿去呢。
元辰等在花枝巷里,没有软轿,连包袱都没有,就那么几十号人几十匹马。
“路途很赶,要不,石瑛坐软轿吧,你晚去几天也行。”元辰瞧了眼水灵灵的小伴读,要让他和这群糙爷们一起风餐路宿,很不舍得。
“殿下不必担心,我骑马还是还厉害的,必不会拖大家后腿。”宝玉以为元辰担心他的马术和箭术一样孬包,忙出言为自己争取。
“那好,你跟在我身边。”元辰翻身上马,朝穿着普通但气质冷咧的侍卫们一抬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