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幸得识卿桃花面(241)

作者: 千苒君笑 阅读记录

卫卿缓缓伸手,搂过他的腰际,将他抱住,声音低浅温柔:“不是怕热吗,现在可是一年最热的时候。”

殷璄道:“还不是为了混口饭吃。”

卫卿无声地笑,“那殷都督还真是不容易。”

他和她都不是安于享乐的人,他也知道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别人怕吃苦、不敢去的地方她敢去,别人怕危险、不想去做的事她要去做,她得来的一切不是在皇帝面前说几句好听的就行了,而是要靠她自己一步步去挣来。

她要用自己,为缪家重新赢来皇帝的信任。

殷璄不会阻碍她,在他许诺的自由内,她即便去天涯海角都行。

殷璄和卫卿一个是去赈灾并治理蝗虫的,一个是去除疫病的,锦衣卫队伍护送着直接从行宫这里先行前往凉州,而赈灾的钱粮在京城以最快的速度准备妥当随后跟上。

队伍里除了锦衣卫就是漪兰,再没有别的人,卫卿也就不用顾忌什么,日日挤在殷璄的马车里。

因为他马车里有冰桶啊,每到一个地方,就要补给一次。

卫卿蹭他的,殷璄也带上了她送的玉骨扇,殷璄摇了一会儿给两人扇风,然后卫卿又拿来摇了一会儿。

等半路上冰桶里的冰全都化完了,最后一缕冰气也消失殆尽,便不必再拿锦帘把窗户遮得密不透风。卫卿挽起帘子,让外面的风对着左右两扇窗吹进来,虽然热烘烘的,但也能吹散两分暑意。

透过窗户放眼望去,见外面阳光炙烤得热烈,隐隐将空气都扭曲,田野里的庄稼却是欣欣向荣,绿浪一波又一波。

卫卿热得摊在了马车里,头枕在殷璄身上,殷璄不疾不徐地给她扇着扇子。

她深有感悟地道:“看来,还是得多备几个冰桶啊……”

“不是说寒邪侵体么。”

卫卿热得心慌气短道:“不怕,短时间我有药……”

于是到了下一个地方,两人丧心病狂地往马车里搬冰桶,等出发时锦帘便遮得严严实实的,卫卿歪在殷璄怀里,洋洋午后,疏懒得连手指头都不想动一下。

今年最热的时候,卫卿和殷璄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马车上度过的。

等到达凉州境内时,与京城里的光景大不相同,这里满地黄土,透着一股恢宏,而又带着几分荒凉。

大概是入了凉州境内以后庄稼见少的缘故,视野才这般开阔。

起初还见得到坡上田里依稀种着庄稼,越往前走,庄稼越稀疏,风掠起坡地上的黄沙,混浊的天空上开始有飞虫飞过。

走到后面,所至之处,连根菜杆子都不剩,更别说待收成的庄稼。

蝗虫吃光了这片土地,紧接着又会迁徙蔓延至下片土地,卫卿他们顺着蝗虫踪迹已经快要走出了凉州境外,终于碰见空中的飞虫犹如无头苍蝇一样乱飞乱窜。

到处都是飞窜的蝗虫,叫人见之发怵,那翅膀煽动的声音充耳,闻之渗人。抬头望去,黑压压一片,十分壮观。

第318章 有人围着她转

漪兰躲在马车里不敢出来,锦衣卫们拔刀砍杀,个个刀法精湛,地上留下一片蝗虫碎尸。

卫卿在路途中也没有闲着,捉来一只蝗虫试药,配出一种迷烟,从窗外吹出去。

锦衣卫们全都捂住口鼻退开一边,那些飞窜上来的蝗虫笼罩在迷烟中,扑腾了一阵,然后簌簌地从半空中跌落下来,地上密密麻麻铺了一层。

这还只是一小部分,其余蝗虫没再靠近马车附近,便往别的地方盘旋而去。

一行人先去了附近受灾最严重的小镇查看情况,凉州知府也正在镇上带人处理蝗灾。

没有了粮食,百姓受难,当地的粮仓也快搬空了。对于钦差的到来,知府和百姓们又重新看到了希望。

赈灾粮正在路上,很快就会到。

因为有疫病开始蔓延,知府是一刻也不敢放松。但凡发现饿殍遗尸,都第一时间或掩埋或火葬处理。而那些得了疫病的百姓也都被知府全部汇聚在一处地方,这也是为了以防万一,若是朝廷迟迟不派人来救援,那么为了进一步控制疫情蔓延,最终这些得了疫病的人也都能被集中处理。

等到了镇上,卫卿和殷璄来不及喘口气,就先分开行动。

殷璄带人去乡下田里看蝗虫蔓延的情况,卫卿则先查看镇上病患的病情。

一时间整个镇上,都被一股死气沉沉所笼罩。

卫卿的那迷烟只能熏到就近的部分蝗虫,根本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大家只能以捕杀为主。

可是知府组织的人手起初都是用小的网捕杀,这样一来也收效甚微。

卫卿与镇上的大夫一起努力将百姓的病情控制下来,与卫卿商议对策的是一位自告奋勇的年轻大夫,镇上别的势利一点的大夫早就不见踪影,就他在卫卿来之前一直竭尽全力。

大夫姓程,提出的一些对策法子与卫卿的不谋而合。两人配合也得当,用药熏和药汤结合,使得重新染病的人数大大减少。

卫卿挤出一点时间,让程大夫帮忙看着,她得知蝗灾还没找到有效的治理办法,便让锦衣卫带她去了一趟殷璄所在的地方。

卫卿绕过山坡田埂,举目便看见殷璄正站在一块田边,田里的庄稼几乎被糟蹋干净,那些蝗虫简直嚣张到快要遮天蔽日一般。

周围不停地有百姓、官差和锦衣卫合力在捕杀,可是数量如此庞大,哪能说捕杀完就捕杀完。

知府又叫人举着火把来烧,可是也没法烧光。

卫卿去到殷璄身边时,见几只蝗虫停留在殷璄的衣上,她顺手就拂开了去,眯着眼仰头望着空中和下一块田地里的蝗虫,道:“有办法了吗?”

殷璄道:“我对务农不在行,你有什么看法?”

卫卿抽了抽嘴角,“我对务农也不在行。”

而且她从来没见到过如此大规模的蝗虫,这古代又没有农药,事情十分棘手。

他俩是直接从龙泉行宫启程出发的,真正懂这一行的官员是随着赈灾粮走在后面的。等那些官员到时,估计这些蝗虫已经啃完了这片地儿又迁移去下个地儿了。

知府道:“需要网,需要很大的网,才能把它们大量的捕起来啊。可是这大网哪能是说织就织的,必须要细密的网才行,否则缝隙太大也兜不住它们。那样太耗时耗力了。”

卫卿刚想说话,知府又道:“但是大都督提议,可以先用绳织大网,尽管缝隙太大,一张网不管用就多叠几张,这样网的缝隙就缩小很多了。本官已经吩咐下去,叫镇上加紧织网,但愿在这些蝗虫飞走之前能把它们全部捕住。”

卫卿看了殷璄一眼,他的想法正是她想说的。既然知府已经布置下去实施了,她也就不多说什么了。

卫卿离开这片田野时,与殷璄道:“你小心一点,蝗虫吃完了庄稼,有可能会伤人的。镇上我治的病患人里就有不少人被蝗虫所伤。”

很快镇上就织好了大网,三五张叠在一起,那张网便十分紧密。只是这样一来,网就很重,好在殷璄带来的锦衣卫一向给力,把那厚重的网往上空一抛,就能网住不少蝗虫。

卫卿在镇上治理病人时,便看见官差和百姓向大丰收一般,一筐一筐地把蝗虫抬回来。

如此过了几天,蝗虫总算被大量捕杀,灾情终于得到了初步控制。

等赈灾的队伍赶到,一边对受损严重的灾民发放粮食,精通农务的官员则跟着到地里查探情况。

那些蝗虫虫卵产在土壤中,一旦发现地里有隆起的地方,便用火烧。

傍晚时,殷璄从外面回来,特意经过病民疗伤的地方,远远在门外便看见卫卿仍在那里。

夕阳余晖把这座小镇淬成了金绯色,这几日总算驱散了阴霾,总算恢复了些人气。

然而,殷璄看见的却不是卫卿一个人。

她身边还有一名年轻的男子,那男子长得颇为清秀,正在与卫卿商谈什么。卫卿听得时不时点头,回应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