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罢午饭后,王香芹主动帮着二嫂收拾了起来,等收拾完灶间,略歇会儿后,她就去煮猪食了。王香芹的厨艺相当得一般,当然煮猪食只需要煮熟即可,跟厨艺没什么太大关系。唯一的问题就是,她不会用土灶。
好在二嫂念着刚才王香芹帮她一起洗了碗筷,过来帮忙生了火,同时还在心里嘀咕,不都说王家是姐姐勤快,屋前屋后的事情一把抓,怎么连最简单的生火都不熟练呢?转念一想,王家那小闺女就算再惫懒,也不可能什么活儿都不干的,灶屋的活儿又不累人,干活的同时还能多尝口吃的,该是被那小闺女抢了这好伙计,让王香芹干别的去了吧?
自认为找到真相的二嫂同情的看了王香芹一眼,又及时想到人家还被亲妹妹抢走了那么好的亲事,当下愈发的怜悯起来了。
王香芹还在担心万一二嫂问起她为什么不会生火时,该怎么蒙混过关。结果就看到二嫂看向她的眼神里,满满都是心疼,顿时懵了。
“四弟妹啊,你也不用到处寻活儿做。咱们婆婆还是很讲道理的,基本上你把她交代给你的活儿都做完了,就可以忙自己的事情去了。这不眼看要入冬了,过冬的衣裳准备好了吗?外头的衣裳你可以去找三弟妹帮忙,她手艺很好的,可这里头的衣裳还不得你自个儿做?等下喂完猪,你就忙你的去吧。”
二嫂好心的提点这个可怜的弟媳妇,她之所以那么说,是因为王香芹嫁过来的时候,根本就没什么陪嫁。
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王家爹娘因为心里有愧,还是塞了不少钱给她的。可衣裳却是真的没有,怪只怪她妹妹做的绝,在出嫁前愣是什么都没准备,从这点上来看,只怕是蓄谋已久的。偏王香芹自己也忙,忙着绣嫁妆呢,她爹娘则整日里下地干活,就这样完美的错过了发现真相的机会。
尽管王香芹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二嫂突然可怜起自己了,不过她知道二嫂是好意,忙道了谢,等煮完猪食,晾了会儿后,她将猪食倒进了槽子里,又略打扫了一番后,洗干净了手回屋去了。
其实,比起做衣裳,王香芹最头疼的还是系统的事儿。上辈子,她是跟父母一起出了车祸,大难不死,还在苏醒后得到了养殖系统。本来,她是打算卖掉养殖场的,一方面是怕睹物思人,另一方面也是担心自己没办法管理好偌大的一个养殖场。偏那时得到了系统,她索性心一横,给自己也给这个有着太多太多美好回忆的地方一个机会。
可这里头有一个问题,系统给予的新手任务是至少养五只基础家禽或家畜。
所谓的基础家禽或家畜,指的是鸡鸭鹅、猪牛羊这些。上辈子的她在得到系统之前,就已经合法继承了父母的养殖场,再说就算没有养殖场,买五只鸡也很容易。可现如今……
在这个家产公有制的年代里,她要怎样才能开启新手任务呢?
作者有话要说:新书求收藏,么么哒=3=
第003章
王香芹嫁到老朱家才几天光景,不过她已经感觉出来了,朱家的门风不错。
男丁们一个比一个勤快能干,将地里的庄稼伺候得妥妥当当的,哪怕已经农闲了,也又种了一茬蔬菜,再不就是上山砍柴、下河摸鱼,一刻不得闲。
婆婆虽然喜欢拿主意,可这也没错,一家家里总该有个主事的人。况且她打眼看着,大嫂也不过才二十出头,婆婆如今还不满四十岁呢,她不当家谁当这个家?
妯娌们兴许私底下还是有各自的小算盘,可明面上还是一团和气的。想也是,亲姐妹都能狠下心来算计,妯娌之间客客气气的也就可以了。
可就算朱家的总体氛围还算不错,却也不代表王香芹这个刚进门的儿媳妇可以置办私产。
像方才二嫂说的,只要将婆婆分派下来的活儿做完了,接下来干啥都成。可这里指的是自己屋里的活计,类似于缝缝补补之类的,婆婆当然不会管,但肯定不能干私活。
坐在屋里的床沿上,王香芹不由的犯了难。
古代跟现代不同,这年头讲究的是“父母在,不分家”。当然,朱家其实已经分过一次家了,是多年前由老太太提出来的,原因是儿子们都成了家生了娃,家里人太多太多了,一个屋檐下根本就住不开,索性分了家,各过各的。
这年头的律法就是这么不公平,很多事情都是当儿女的做不得,但当父母的却完全使得。
问题来了,就算朱母将来也会像老太太那样提前分家,那起码也得等最小的六郎成家以后。偏如今,连五郎都还没说亲呢,六郎更是一团孩子气,最起码三五年之内,绝无分家的可能。
可如此一来,她的新手任务怎么办?要知道,所有的主线、支线任务都是建立在新手任务完成的前提下的。
新手任务很简单,鸡鸭鹅猪牛羊,任择其一,名下有五只就算完成。
当然,新手任务也不是随便做做的,选择哪一种家禽或家畜,就相当于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过现在说这个还太早了,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名正言顺的拥有私产。
想破了头,王香芹也没想出个好法子来。无奈之下,她只好拿了绣筐子去寻二嫂说话找灵感。
不幸中的大幸,她会点儿针线活。这个会,指的是她会钉个纽扣、缝个袖套之类的,高难度的肯定就不行了。原主倒是精通一切女儿家该学的活计,可记忆里有跟动手做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兴许多练练她的熟练度也能上去,但这肯定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成功的。因此,她很有自知之明的拿了裁剪好的袜子来缝,就两块布片按着边沿缝到一起,就算针脚丑了点儿,但穿脚上别人也看不到。
这会儿,三个嫂子其实都在家,大嫂和三嫂已经把今个儿的活计都做完了,二嫂还得准备晚饭,不过晚饭一贯吃得很简单,等天色暗了再忙活也来得及。因此,等王香芹走出房门时,三个嫂子都坐在堂屋门口,边做活边闲聊。
秋收已过,这天凉起来可就快了,也确实是时候准备做冬衣了。
王香芹走过去一看,发现大嫂和二嫂做的明显是小孩儿的衣裳,也不是做新衣裳,而是将旧的拆掉,再补一截新的。这也正常,乡下地头过日子都磕绊,能吃饱喝足就算不错了,哪儿能年年做新衣?尤其小孩儿个头窜得快,或是干脆做大点儿穿个几年,或是嫌小了再补一截,都是常有的事儿。
大嫂和二嫂嫁进门有些年头了,她俩各有一个儿子,如今也有五六岁了。乡下习惯糙养娃,别说五六岁的男孩儿了,就连两岁多的,只要能自个儿走路了,就能整日里跑得无影无踪的。王香芹进门时日尚短,仔细想想除了饭桌上见到人外,旁的时候还真没瞧见过。
再一看,另一旁的三嫂手里做的却是一件长衫。
略一思量,她就明白了。
经常下地的庄稼人穿的都是短褂,长衫只有读书人才会穿,联想到朱家就一个读书人,这长衫必是给六郎准备的。
见王香芹过来,二嫂热情的招呼了她,让她去搬条板凳一块儿坐下来晒太阳做活儿。等王香芹过来了,二嫂还伸长脖子瞅了一眼她的箩筐,看到那针脚一点儿都不细密也不齐整的袜子后,面上的神情明显一滞。
好在二嫂也没说什么,尴尬的笑了一声继续低头改娃儿的衣裳。
王香芹也挺尴尬的,可她有什么法子呢?搁在现代,她完全称得上心灵手巧了,不单会钉纽扣做袖套,她还能织毛衣勾围巾。十字绣最流行的那几年,她还绣了好大一幅双猪图,裱起来挂在了自己卧室里。可让她纯手工缝制衣服……
这不是存心为难人吗?
正想找个话题岔过去,王香芹就听大嫂先开了口:“六郎过几天该回家了吧?农忙都没回来,就四弟妹嫁过来那天匆匆回来了一趟,我前头还听娘念叨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