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之侯府嫡次子(196)

作者: 小懒虫 阅读记录

永宁侯没有应答,他回府还有一件事就是处理小郡主,不说她父亲齐王死于他手,光是小郡主试图里应外合背叛侯府的行为就让他容不下她活着。怀了身孕又如何,他不会让一祸根留在府里。

可是小郡主到底还是活下来了,是老侯爷听得风声一力保下了她。不管是出于对皇室的愧疚,还是看在她怀着侯府骨肉的份上,到底没让永宁侯杀掉,只是以后禁闭在单独的院子里没有了自由!

看在老侯爷的面上,永宁侯默默退了一步,只是神情有些不郁!

他将自己的怒气发泄在了那些阳奉阴违的文臣身上,派人追查街面上流言的来源,凡是涉及此事的来都被抄家灭族。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是杀的血流成河,杀得京中人人变色,血腥气弥漫着京城的上空久久不散!

除此之外,他连下政令,一是废除了军队中文官监军的规定,确保军队再没有文官插手监视,提高边关武将的品级和待遇;二是提拔了那些在宫变之夜追随他的将官,官升三级,各府的武将子弟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们在朝堂中渐拥有了一席之地;三则是令户部调拨大量军费,提升军队的装备军饷,另外招募更多的士兵;文官被彻底排除出军队,意味着失去对军队的掌控力,武将对文官不再心存敬畏,毕竟没有人喜欢一举一动被人监控!相反他们反而更拥戴永宁侯。

如果这还在容忍范围内的话,永宁侯大幅增添军费则是令户部措手不及。户部行事自有规则,每项支出都要做好预算,预留的军费就这么多,军费增幅其他的就要削减,这不是乱套吗?

而且有永宁侯的人看着,他们对军费也沾不上手,根本得不到好处!

别看他们屈服在了永宁侯的刀枪下,可是为了利益不吝于火中取栗,当即就有朝臣上折表示反对!

或许他们是想派马前卒先试探一下永宁侯的反应,然而永宁侯接下来的作为却让他们齿冷,凡是出言反对的当即被他推出朝堂砍头!

永宁侯真正让人见识到了他的暴戾,朝廷就是他的一言堂,大肆诛杀文臣,视天下议论为无物!

从前肆意践踏武官的文臣,克扣沾染过军饷的官员,他一一揪出来杀掉!京中几乎每日都有死人,气氛是前所未有的压抑!

如果说从前是文贵武贱,文官视武将如走狗,那么如今就是将一切颠倒过来了!人们不再以读书为傲,而是以武将为贵。

人们见着武将奉承不止,而文人则如过街老鼠,噤若寒蝉。

崇文抑武是错误的,可如今文武颠倒,以武压文又走到里另一条极端的线路上来。

作者有话要说: 先晚安!

第159章

这些都不是韩缜想看到的,一个开明强盛的国家应该是文武并驱, 武将奋战前方, 文官提供稳固的后勤支援, 大家齐心合力共同守卫家园。

崇文抑武固然不对, 以武压文不过是重蹈覆辙的错误道路!

永宁侯时刻惦记着征伐西夏,可是别忘了打仗打得就是后勤,以一个国家的国力为支撑。如果朝堂不稳的话,地方会乱, 到时税收也会受到影响, 朝廷能提供的支持也会减少!

而说到底这个国家治国靠的还是文臣, 你让武将放下刀剑坐堂处理政事, 有几个会精通?以实际情况而言,武将整体的素质是不高,能有几个识字的都是少数,更不用说底层的小兵了。一味地打压文臣是不现实的,于家国无益!

更何况永宁侯采取血腥残酷的镇压,即使一时压得文臣喘不过气, 可是所有的愤懑不甘都压在了心底, 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所谓物极必反,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谁也预测不了人心。永宁侯领兵在外, 难道就不怕受到文臣的反扑,到时被人断了后路吗?

而且物伤其类唇亡齿寒,自宋起就有‘刑不上士大夫’的家法, 读书人的地位被抬得太高。如今轻易就被人左右性命,对于永宁侯滥杀文臣一事,京中的学子多有怨言!

好在韩缜时刻关注着京中动向,他不能让永宁侯陷入舆论的被动中,被天下指摘!于是将收集到的那些已死官员的污点资料散播出去,说明永宁侯并不是无的放矢滥杀无辜。

好在那些被永宁侯所杀的官员中没一个干净的,几乎人人都有劣迹,像贪污军饷,行贿受贿,甚至包庇家人行凶犯法,侵占良田的比比皆是,不过都是道貌岸然之辈!

那些平时高高在上的大人们竟然如此不堪,那些想说话的学子暂时闭上了嘴,最多嘟囔一句,罪不至死!

可是对于京城百姓来说,则是大快人心,他们恨这些贪官污吏,而且说到底永宁侯杀的都是当官的,对于平民百姓则是秋毫无犯!

韩缜又让高飞带着人在市井中四处宣扬,好歹将永宁侯排除异己公报私仇的行为披上了一层嫉恶如仇清正严明的外衣,让百姓对永宁侯的存在不至于反感!

对于舆论的强大韩缜从未放松,真以为高居庙堂拥有大义就能无忧了吗?如果真的有心,有个天灾人祸人家就往你头上栽,说是武将当政招致上天降祸,号召天下来个‘清君侧’,到时国家还能稳定吗?受苦的还是普罗大众。

明明有更好的选择,永宁侯非要一条道走到黑,韩缜有什么办法,只能撸起袖子上前帮忙!

可是这样下去非长久之道,根本性的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

韩缜想要的有一个可靠安稳的朝堂,更想改变人们‘惟读书上品’,看不起武人的风气,想让整个民族不仅是精神上,体魄也是强大的,让天下人不再羸弱,衣冠文士羞于武夫齿!

为此他积极向永宁侯建议在所有书院另设骑射课,从童生开始,留出一定的时间锻炼身体。所谓的从小抓起,固定的观念扭转很难,那么就从小孩子教育起,让他们知道拥有武力并不是可耻的。

另外就要让人们看到从武的出路,不止是文武同等看待地位没有高低之分,当兵投军也有出息。那就是设立军校,从中选拔武官赋以重权,能为军队提供人才。从军校中出来的人不必从小兵做起,而是从六品军官起步,这会为很多从文不能的人提供另一条踏入官场的道路。想改变平民的出身,不是只有科举读书!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趁着现在掌军国大事,永宁侯完全有机会可以借皇帝旨意推行此事!

再则永宁侯现在最大的依仗就是手里的军权,然而军队的后勤钱粮还是由文官掌握,如果想彻底摆脱文臣的制肘,就要拥有税收权和人事权,概因军饷都是由税收收集上来后再通过户部分拨下去。财政不能独立,军队就有着软肋,受制于人!

他们必须有自己筹措军费钱粮的地方,而不是全部依赖于朝廷调拨!

而这些都不是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的,其中也需要文臣的支持配合,光靠永宁侯一个人是办不到的。

所以韩缜希望永宁侯能收敛杀戮的手段,能对文臣怀柔以对,收服人心。为什么一出将相和就为世人所传唱,外有武将忠勇杀敌,内有文臣稳定后方,两厢并济才是取胜之道!

永宁侯没有自立为皇之心,想要的是开疆拓土,恢复汉唐河山,那种豪情壮志令人钦佩。既然如此就更不能令后方生乱,征伐四方驰骋疆场,靠得是举全国之力,非是永宁侯一人一军就可以做到的。

然而对于韩缜的意见,永宁侯则是无可无不可,除了最后一条让如何让军队独立钱粮自主让他敢兴趣,其他的他并不如何重视!

因为那些需要时间效果缓慢,等到看到成果十几年以后的事了,他不感兴趣。至于收服文臣为自己所用,他可没有这个耐心慢慢耗!

他相信的是兵力在手天下我有,而以他如今的实力足以横扫天下,何须忍耐那些文臣!文臣要做的就是听话,特别是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他需要放在眼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