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夫君有双重人格(穿书)(164)+番外

作者: 微风纤妙 阅读记录

魏君顾无奈地抓住她的手贴在自己胸口,“你当真要替他们拒了?”

“我怕别人见你家无半分赏赐,会以为我看轻你,进而对你无状。”

清词还当是为什么,原来是这事,如果是这样,就更不用了。

“有你在,无人敢对我不敬,便是真有,到时你再替我讨回来就是。”

“无功不受禄,再者,此时国库不裕,将这些银钱用于民生百姓岂不更好,我相信我爹娘也是这样想的。”

而且,盛极必衰!

清词不希望霍家是靠裙带关系上位,如果一直靠这个,早晚也会灭亡。

只有自己立起来,培养出优秀的子弟,一个家族才能源远流长。

“既然你不愿,那我不封就是。”魏君顾最终选择妥协。

三月,朝臣提起科举之事。

科举三年一次,按理,前年才举行过,不该这么早的。

但现在是魏君顾做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帝登位举行科举也实属正常。

而且过去半年,魏君顾清理了不少人手,如今诸多职位空缺,他不爱用宗室和世家子弟,开科取士也正好能招揽些可用之人。

清词听到此事,在午间魏君顾来用膳时,跟他提了句。

魏君顾从不瞒她,早把“后宫不得干政”这条祖训遗忘在脑后。

“我本来也打算今天开科,朝中半数以上的人都依附各个党羽,结党营私,只是现在还要用人,暂时不能全部贬了。”

“不出三年,我必要肃清朝堂。”魏君顾的声音铿锵有力,自信满满。

“我相信你。”清词含笑点头,“我有一个想法不知当行不当行。”

清词难得带了几分迟疑,她不想太叫他为难,但又确实想做出些改进。

“你说,若是可行,我必竭力而为。”魏君顾又抓了清词的手在掌心把玩。

“古来开科取士,常只有明经、进士两科。考试内容为经义或时务,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都是重诗赋、帖经、墨义。”

“这些东西,并不完全使用于朝廷,对于治理天下更是纸上谈兵。”

“我想,一来,可以增加时务的考察,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写策略,考核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应变;二来,我觉得可以增设科目。”

清词了解过大魏的科举,乃沿袭前朝,尚未完善,处于初期,并不能精准地筛选出需要的人才。

于是她便想到了后世的教育,尤其是各种高校的建设,一直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各行各业的人才。

“自古以来,众人皆以出将入相为荣,却鲜少在意那些底层的匠人、学者。”

“可一个泱泱大国正是靠这些人建立起来的,哪怕是农民,大字不识,但他也是有用的,哪怕只是种地的技巧。”

“我就设想了一个计划,按照朝廷需求招人。”

“我们大可多设科目,不同科目考核不同,公布考试要求,让学子自行按各自意愿报考。然后择优录取,再授以职位。”

清词的提议让魏君顾眼前一亮,听起来似乎可行。

他其实也早不耐烦那帮每天之乎者也掰扯文章的老头子,他更喜欢能做实事的人。

魏君顾还在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又听清词继续道:“不过,此项改革不是小事,一时怕是难以推行,尤其今年诸事繁杂。”

魏君顾很高兴她为自己考虑,执起她的手亲亲手背,“不用担心,我若决心要做一件事,没人能拦得住。”

清词灿烂一笑,有他这句话她就放心了。

开科只是第一步,她要借此收拢人才,为后面做准备。

她想建立一个古代版的小、中、高学校。

小学学习识字和数学,中学开始学习基础科目,高校则是进一步进修,输出高级人才。

现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识字都是为了考取功名,其中又以入仕为荣。

士农工商,工人地位低下,若要更多人投入其中,首先就得提高他们的地位。

要提高百姓的生活,就要先提高生产力,提高生产力便要先改进工具。

“还有一事。”清词拉着魏君顾的胳膊,紧张又期待地看着他,“我朝并未明文规定,女子不得科举是不是?”

魏君顾猜她问这话的用意,同时点头回应,“确实。只是此前从未有女子来报考过。”

世人已经默认女子不得入朝为官,即便教她们识字,也从不要她们去科考。

“如果,有女子参与呢,会被剔除参考资格吗?”

“你是想……”

“我想让女子也参加科举。”

宋廷君、黄素馨,她们都是不甘于后院的人,她们自身学识不输男子,若是一同科考,那些自命不凡的才子还真不一定比得过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