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养媳之桃李满天下(761)
顾怀德有些不赞同道:“守完孝你还得谋官,何必回乡?虽说守孝期间不宜饮酒作乐,但一些交际往来还是可以的,你总得为孝后考虑。”
顾乐康却道:“大伯,我在京城并没有几个朋友,还不如回乡安心读书。”
“在京城不也能读书吗?”
顾乐康沉默了一下道:“大伯,我不想留在京城,一是因为我在京城不好受,二是留京对我母亲的病情不好。”
顾怀德闻言叹息一声,顾乐康当年为了离开京城连庶吉士的考试都不愿意参加,出仕后若无必要坚决不回京,每次回来留的时间不会超过两月。
他到底不忍强求他,点头同意了他的请求。
顾乐康这才退下。
他带着母亲和妻儿回乡,每日都读读书,下下棋,或下地看一下庄稼,每日过得惬意不已。
离开了京城,远离了那熟悉的环境,又没有了顾怀瑾,方氏的病情好转了许多,虽然偶尔还会恍惚激动起来,但情况比以前要好许多。
顾乐康更不愿意回京城了。
要不是孝期将满,京城写信让他回去除服,他几乎要忘记了他的另一重身份。
顾乐康想要留下妻子和母亲,只带儿子回京,这对母亲的病情有好处,免得她回京看到熟悉的地方病情又恶化。
但方氏一看见他们收拾东西没收她的立即紧张起来,每日都亦步亦趋的跟着儿子,不停的问道:“你要去哪里?是不要母亲了吗?”
一天问上十几遍,顾苏氏不由担忧道:“母亲这样,只怕你走了会犯病,那样对她的身体更不好。”
顾乐康沉思片刻,最后叹息道:“算了,我们一家一起吧。”
方氏见她的东西也要收拾了,一颗心这才放松下来,不再追着儿子问,而是又开始逗着孙子玩。
顾乐康和顾苏氏看得一叹气,本以为她的病情已好转,但看来还有的努力啊。
顾乐康出仕以后肯定会出差,到时候总不能也带着母亲吧?
此时正是春季,春光烂漫,绿树抽芽,鲜花盛放之时,可景色虽好,人却昏昏欲睡,顾乐康一行人慢慢的往京城赶,到了城门口就发现排了远远的道儿。
来京的人一向多,但也少有这么多的,顾乐康不由掀开帘子问,“何事这么热闹?”
二喜就下车去打听,半响后回来禀告道:“四爷,万岁节快到了,各国都派了使臣前来朝贺,随使臣来的还有各国的商旅,大楚的商人便也趁机拿着货物上京,就连京郊的百姓都挑了自家的菜蔬进京贩卖。”
万岁节京城本来就抓紧治安,检查要仔细许多,再加上这么多人蜂拥而至,自然排队长些。
顾乐康点头,放下帘子和妻子笑道:“赶路都赶糊涂了,竟然忘了万岁节。”
给孙子切苹果的方氏手一顿,呆呆的道:“万岁节?万岁节到了老爷不能进宫,他肯定又要出去喝酒了,得叫方嬷嬷给他备好醒酒汤才行。”
顾乐康闻言笑容一顿,伸手拿过她手里的刀,拍了拍她的手掌道:“娘,儿子已经不喝酒了。”
方氏呆呆的扭过头来看他,目光聚焦在他脸上看了半响,半天后才露出一个笑容道:“老爷回来了?万岁节到了,您要不要作画,据说当年圣上还夸过您的画艺呢。”
顾乐康笑了一笑,轻声应了一声“好,待回到家吧。”
方氏高兴起来,开始低垂着眼眸悄悄细语,顾苏氏坐得这么近都听不到她在说些什么。
她不由看了一眼丈夫,伸手握住他的手,安慰的看着他。
顾乐康拍拍她的手,对她笑了笑,母亲这样他已经满足了,至少她只是陷进自己的世界里,而不是和父亲一样还会去强逼别人接受他的世界,从而伤害到别人。
第690章 番外 顾乐康(五)
顾乐康出孝,要再到吏部排队任官。 他守孝前是四品知府,按照惯例,守孝满,要么升官,要么平级调任,总不会降级。
可是其中可操作性太大,吏部虽不会降级,却可以压着不放,有了职位先给别人安排,留他一年两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告诉他还未有空缺,他一点办法也没有。
所以才需要打点,所以吏部才会是六部中和户部一样的肥部,户部是有钱,而吏部是有权。
钱可以换权,权同样可以换钱。
好在现今吏治还算清明,顾乐康很顺利的将名字报上去了,并没有花多余的钱。
而忠勇侯府早已没落,顾乐康也只能通过以前的同科和同年们打探一下消息,他不想留在京城,也不想一生一事无成,只想着外放,因此哪怕是降级他也能接受。
顾乐康的一个同年正在吏部做堂官,抽了空和他道:“我打听过了,你的职位已定下,平级调任。”
顾乐康讶异,“这么快?”
“听我长官的意思,似乎是上面打了招呼,不让为难你,我说顾兄你也太不厚道了,明明有人脉,怎么还费劲的让我给你打听?”
顾乐康忙起身行礼道:“辛兄误会了,除了你我也就拜托了周兄,实没有再找别人。”
辛兄好奇,“莫不是你家里人找的?毕竟曾是公侯之家……”
顾乐康摇头,自祖父去世后,除了几家来往得较为密切的勋贵外,府上已经没多少人脉了。他两个堂兄也要复职,也还没有消息呢。
他们任的尚且是没多少实权的官儿,都要等上许久,他又怎么会这么快呢?
要知道他才报上去不到半个月呢,他虽没在六部历练过,却也知道规矩,像他这样守孝求复职的,一般都要等待三个月左右,半年都是常态。
“难道是周兄?”辛兄低语道:“也不可能啊,他没这本事,而且若是他,他早就告诉你了。”
顾乐康低头沉思,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是谁。
没两天吏部的任书就下来了,他要平调至杭州任知府,杭州前任知府跟他一样要守孝,因为家在蜀地,他连京城都没回,直接挂印而去。
而杭州是重地,又正值春耕时节,所以上任时间很急,吏部只给他三天的准备时间。
他才接到任书,辛同科和周同科齐齐来与他践行,辛同科抽空将他拉到一边道:“我打听到了,据说是有人想要讨好顾太傅,特意将你的文书往下压,把消息透到顾太傅那里后顾太傅说了一句国器私用,欺君负民,多少年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大楚的吏治便是因为这些人乱的。御史台才刚起草要弹劾他,吏部尚书就先把他以渎职查办的罪名革了,所以御史台只能弹劾吏部尚书御下不严,监管不力,要求查处吏部文案,看可还有其他渎职之事。”
这件事闹得不大,只上层一些官员知道,他这个无权上朝的堂官直到现在才打听到完整的消息。
前一段时间吏部的确被御史台攻击了,但那是御史台的职责所在,他们今天攻击吏部,明儿就有可能去挑户部的茬,御史们要是心情不好,有可能一天就把六部拎出来轮个便,他们这些跑腿的堂官早习以为常了,只不知背后还牵扯到了顾乐康。
顾乐康也没想到牵扯到自己,他沉默了一下道:“多谢辛兄提点,不然这次我真要糊涂去赴任,背地里得罪人却也不知。”
“哪里,我们能在同一科取中可是万中无一的缘分,何况我们还如此投缘呢。”辛同科笑道:“吏部的事你也别担心,那人已经被革职,就算起复也是外放,他跟你同级,犯错起复必须得降级,你压他一头呢。”
顾乐康摇头道:“小人难防,不过我也不惧就是了。”
“说来这件事还多亏了顾太傅,若不是他,你不知要被压多久,毕竟是亲兄弟,从这儿看他对你也不是全然无情,不如准备些礼物去拜谢,趁机将关系搞好点。若有顾太傅替你在京城看着,你在外面便能后顾无忧。”
顾乐康坦然的笑道:“辛兄想多了,顾太傅一心为公你又不是不知,他这样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陛下,为了天下苍生呢,只不过是我撞上罢了。”
辛同科见他坦坦荡荡,一点儿也不心动,微微一叹,在心里唾弃自己道:到底是自己功利了,这才是君子呢。
顾乐康没去找顾景云,彼此间都不打扰彼此的生活。他接了任书便开始收拾东西离开。
两位堂兄的职位还未下来,不过他们并不十分担心了,有了顾乐康的例子在前,他们的职位也不会压太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