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科举(104)
“哦,我们张家分家住了,旁边就是二房。”张皓文抬手一指,张传华今个儿在家,早就急匆匆的跑到门口等着了:“差爷,我家这两个不成器的排在几名呀?”
“张皓言小相公是第三!”差人笑着答道:“张皓方虽然稍靠后了些,也是榜上有名的,你们自己看吧。”那人把喜报递了过去。原来文昌县此次共取了九十八名,张皓方排在八十二。张传华原本高兴的脸色稍微暗了些,抬手冲张皓方甩了个巴掌:“瞧瞧你哥,瞧瞧宝儿,一个第一,一个第三,你这八十几名,府试咋办呀?!”
“唉哟……!”张皓方本来高兴着呢,冷不防挨了一下,气得他转身跑了,两个差役也有些面面相觑。
张成才和吴氏两个听见动静,从二房的宅子里走了出来,说了许多好话,给了赏钱,哄得差役眉开眼笑的上了马,提醒他们道:“府试的日子也贴出来了,四月二十。县老爷已将你们这些取中的人名字编成册,送往琼山去了!我这还有一份喜报要送,先走一步啦!”
两名差役一走,周围的村民们纷纷七嘴八舌对着张老爹到起喜来。张皓文看着那些人满是羡慕和崇敬的眼神,心里明白,如今张家这几个娃儿虽然还暂时没有功名,但在天赐村民的眼中,他们已经俨然脱离了人们心目中原先的印象,变成了和普通百姓截然不同的大家大户——张家刚开始挣钱的时候,还有几个人偶尔说句风凉话,可现在,差距越来越大,人们已经彻底习惯了对张家的仰视。
“好、好……”张成才笑的脸皱成了树皮:“老婆子,拿几个钱,请乡亲们喝酒。”
“唉呀,这刚算了工钱,哪有银子呀……”张家的地现在都是雇人耕种,分家时牛也分给了大房,吴老太太拿钱给二房又买了两头牛,一头耕老两口的地,另一头耕邻村二房分的地,否则牵来牵去太麻烦,虽然这
点钱对现在的吴氏来说是小钱,但她抠唆的习惯一时还是难以改变,为了这两头牛心疼了好一阵子。
不过,孙子们考过县试是件好事,她虽然埋怨了几句,还是进屋拿了一串铜板,回来分给了几个乡亲还有那些看热闹的孩子。
“好啦,张老哥,回头就等看你家宝儿做高头大马状元游街啦!”隔壁陈老汉笑着说道。
“哎呀,状元游街……那不得在京城嘛?陈老伯你还能看得着?!”几个年轻人也和他打趣。
人们说说笑笑,一会儿就散开了,张皓文拿着那大红的喜报,心里对科举两个字生出了更深一步的感觉,这确实是一条能让你平步青云的路啊!自己现在只是站在这条路的最低端罢了,要往上走,还得加倍努力才成!
三月底,张传荣带上张皓文和两个侄子,一起出发前往琼山县的府城镇了。张家上到六十多岁的张成才,下到张皓文刚两岁的弟弟张皓广,全部聚在院子里,为他们送行。与他们同去的还有韩景春。县试只不过是最初步的选拔,府试与县试相比,虽然考察的形式和内容完全一样,但意义要重大的多。
整个琼州府所有的生童聚集在一处,场面是这些来自乡村和小镇的孩子们从没见到过的,况且,府试和明年的道试一样都是在府衙所在地举行,府试就相当于是道试前的一次“观场”、“模拟考试”,重要性不言而喻,韩景春作为对他们寄予重望的夫子,这样重要的场合自然不能缺席。考完府试,生童变成了童生,他韩景春的任务差不多也就完成了。
“爹,咱们这次是不是还要去看看大姐和姐夫呀?”张皓文上了牛车,想起去年搬到琼山安家落户的张皓春、陈择梁,心里不禁有些期待,虽然张皓春从来说话不多,看起来不如活泼的张皓夏和张皓文那么亲近,但张皓春总是帮着李氏默默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张皓文对她很是挂念,不过,陈择梁一直和他保持着联系,时不时就提一两句张皓春的事。知道姐姐在镇上过得平静富足,他顿时觉得安心不少。
上一次陈择梁来信,还说他给张传荣、张皓文准备了一个“惊喜”,让张皓文好好考试,考完试就知道了,到底是什么?这还真让张皓文有些好奇起来,忍不住想从张传荣这里探探口风。
“呵呵,当然要去看你大姐了!”张传荣道,“不过,眼下啊,宝儿你先别想这些个,还是好好准备府试吧。”
“知道,爹,我心里头有数。”张皓文回答道。
另一边,张皓言和张皓方却在商量:“咱这些银子也不知道够不够,不好让大伯和宝儿一个人掏钱呀。”说话的事张皓言,张皓方得意的又掏出一个小蓝布袋:“奶又给了我二十两呢!不过,大伯要出就让他出嘛,他和宝儿那么多银子,还跟咱计较这一点儿?咱家的生意,不就是他们吃肉,咱们喝口汤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