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家科举(189)

作者:风暄和 阅读记录

,然后再重新审读原题,再进行揣摩和比较,会试诸多忌讳,士子们的破题既要有新意,又不能脱离了所谓‘正宗’的解释,显得太过标新立异。更何况这场的主考官是五朝元老杨士奇,他的诗词风格被当时的人称为“台阁体”,文风平正典雅,大家为了迎合他的口味,都试图将自己的文章写得老成而大气。

张皓文一开始也是这么打算的,可是后来,想想如今朝堂的新旧交接官员逐渐老去,对朝局渐渐失控的事实,已经在朱祁镇全城搜寻“王伴”的下落的时候露出了端倪。为什么灾祸来临之前众人都丝毫没有警惕呢?大概就是在这种“颂圣德,歌太平”气氛中,人们已经把“居安思危”的古训抛之脑后了吧。

“毋私尔财,毋剥下以奉上,毋足国以贫民……有国家者所当凛凛也!凡民情莫不欲无损而有益,有益则喜,喜则悦,益愈宏,悦愈众,所谓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其悦也,诚有悠久而无疆者矣……”

“皇上呀!”几天过去,朱祁镇仍然失神落魄的待在乾清宫,听说阁老杨士奇求见,他本来不想见他,但七十二岁的老臣跪在门外,他也没法铁下心来让他吃这个闭门羹,只得整理衣冠,走出殿门迎接。杨士奇原本也不想趟这滩浑水,他早该致仕了,回家写写诗,做做文章,继续歌颂太平,但也得有太平可歌颂才行呀!

他的精力早已不如从前,坐在贡院里阅卷仅仅是走个形式。判卷时三天一大宴,五天一小宴,保证他下头的官员们有足够的精力来读成千上万篇各种各样的八股文。新天子开设的第一场考试到底能网罗到什么样的人才,即便是这位五朝老臣也很好奇。

“哎呀,我今天读到一片易文,那也是真敢写呀,‘毋剥下以奉上,毋足国以贫民……有国家者所当凛凛也……’你们说,这文章当如何判?”

“哦?”刚喝下两杯酒的杨士奇闻言,精神不觉一振,很久都没有听见士子写出如此振聋发聩的句子了,最近一直困扰他的,似乎不是他日益不济的精神,而是宫中的种种动静,杨士奇亲眼看着小皇帝长大,虽然他不是东宫的属官,但对这个刚登上皇位的孩子还是有感情的。他算得上聪明,也很善良,就是有些软弱,容易受身边的人摆布,可这也和他成长的经历有关,不能完全怪他呀!

“把文章拿给我,我亲自判!”杨士奇下了命令。

第95章 尾声(完)

“皇上……”杨士奇巍颤颤的跪下去想要磕头, 朱祁镇却赶紧让人搀住了他:“杨阁老,您不是在贡院判卷子吗, 怎么到朕这里来了?……快坐, 不用多礼。”

“确实如此。”杨士奇恢复了平静,在宫人的搀扶下坐在了一旁:“您也知道,这第一批进士,将来都是您的门生,老臣自当好好为您效劳, 不敢有丝毫懈怠,皇上呀, 如今天下人才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老臣也是自认不如啊。这次,老臣是因为读到了一篇文章,颇有些心得……您也知道, 老臣年纪大了, 因此便想趁着自己还记得清楚, 想来将自己的这一点体会说与陛下听听, 以免日后没有机会了啊!”

“哎呀,阁老您这是说的什么话?”朱祁镇最怕杨士奇发表什么他已经来日无多之类的言论, 要威慑百官,处理政务,他还指着眼前这位老人呢。谁知道,杨士奇今天不肯放过这个话题, 他抚着自己苍白的胡须,颤声道:“皇上,人上了年纪,总是喜欢回忆从前的事情。您今日若有空闲,可否听老臣说一说呢?”

自从王永祥被抬回来以后,宫里议论纷纷,一来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晚跑出宫,二来人人都说他死的无伤无痕,蹊跷的很,这一切都让朱祁镇既伤心,又惊恐,十分不安。再也没有人想方设法的陪他玩、讨他欢心了,他这两天过得实在是无聊得很,虽然不知道杨士奇又要唠叨什么,但时间他现在有的是,因此,他点点头,道:“杨阁老,您说吧。”

“皇上您有所不知,老臣刚一岁的时候,老臣的父亲就去世了,只剩下我和我的母亲相依为命……”杨士奇入内阁已近四十余年,以前的事很少再有人提起,在朱祁镇心中,杨士奇永远是一副起他一岁就死了父亲的时候,朱祁镇心中不禁有些惊讶,他一时忘记了失去“王伴”的伤痛,认真听杨士奇继续讲了下去。

“……臣的母亲只是个平凡的女子,为了能抚养臣长大,她改嫁给了当时一位姓罗的同知,臣小时候,就是在这位罗同知家中长大的……”杨士奇接过宫人递来的茶水喝了一口,继续缓声讲了下去。听杨士奇说起他幼年就寄人篱下的这段经历,朱祁镇不仅叹了口气,原来,和一出生就不知道母亲是谁,在孙皇后的猜疑下长大的他一样,这位如今老小时候日子也不太好过。

上一篇: 女配家里有金矿 下一篇: 女神的快穿之旅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