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与太子前夫又重逢了(81)

作者: 伽时 阅读记录

可万万没想到,会触了李承明的逆鳞。

还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她步步算计,双手染血,一路披荆斩棘想要成为人上人。她好权势是真,谋夺太子妃之位是真,可是喜欢他想站在他身边,也是真。

可惜,她没有机会了。

此生,她好不甘心啊。

……

武倾城死后,尸体敛了送回并州,武家却完全不敢收,声称武倾城已经被武氏宗族除名,棺材停放在了并、汾交界,僵持数日后,就地埋葬。

即便武家如此作为,也依然挡不住倾覆的命运。武家与武倾城之事逃不开关系,明目张胆地就敢把主意打到太子妃位上来,手伸地实在太长,况且自应国公死后,武家在边境就毫无建树,难当大任,空吃军饷,圣人早就想动武家,如今借了这个由头,把并州总管武常思贬为江州司马,其余在并州为官的武氏族人,都贬官查办。

武氏一族自立国起就在并州经营,如今贬去江州,隔了数千里,几十年基业毁于一旦。武氏本就不是关陇士族而是凭军功起家,如今更是从新贵中除名了。

李承明负手立于窗前,看着书房窗外次第盛开的牡丹花,微微眯了眼。

尉迟珏向他汇报如今并州的局势,“果然如殿下所料,武氏一族已再难翻身。”

李承明点了点头,前世武杨两家站在吴王妃武倾城身后,没少干过结党营私、陷害东宫的勾当。李承明要的,是把武杨两家连根拔起。

“蜀王那边也定下来了,废为庶人,流放巴州。”

杨淑妃听到消息直接晕了过去,醒来后哭哭啼啼去求圣人,希望圣人能看在父子情分上,绕过李愔,再重新给他一次机会。

然而圣人的舐犊之情只对嫡出子女才有。

即便杨淑妃跪在立政殿门口滴水不进,苦苦哀求,圣人依旧不为所动,维持原判。

“李愔杀人之事,已交三司会审,现在证据确凿,所有人都等着一个公道,朕如何能徇私枉法?”

杨淑妃被逼得没办法,架着李恪去求圣人开恩,结果圣人更加不悦,“杀人偿命,朕没要了这个畜生的命已是网开一面,国法如山,不必再说。”

话已经说到这份上了,再说下去,只会惹祸上身,可母亲含泪低泣苦苦哀求的模样犹在眼前,他无论如何得要为弟弟求情。

圣人被吵得烦了,直接让李恪去就藩,还意味深长地提醒他,“父皇为你和愔儿取名如此,你可明白为父的良苦用心?”

恪,谨慎;愔,沉默。

父皇是想他们兄弟二人安安静静,恪守本分。就因为他们的身上,留着前朝的血液么?

杨淑妃,他们的亲生母亲,便是前朝公主。

李恪想起李承明,加字号齐光,承继大统,日月齐光,想起魏王李泰,有国泰民安之意,想起晋王李治,有长治久安之意。这才是为人父母,对孩子的殷殷期盼。而不是像他这样,需要谨慎本分地生活。

“父皇也想你能时常承欢膝下,怎么会想你那么早就离开长安呢?只不过家国事殊,藩王出藩,方能巩固我大唐根基,成为我们李家最坚固的屏障。”

李恪勾了勾唇角,真是讽刺。

魏王也到了就藩的年纪,长安开始修建的魏王府是怎么回事?

杨淑妃得知此事后悔不叠,两个儿子都要离开自己,离开长安,成天抹眼泪,拉着李恪说对不起他。

李恪只能安慰母亲,说些冠冕堂皇的官话,内心的苦涩只能自己吞下。

因为武倾城之死,因为亲弟被流放,因为自己的出身,因为愤懑不平却还是无能为力改变这一切。

……

至此一切尘埃落定,武氏倾覆,蜀王流放,吴王就藩。

然而却让杨氏逃了。

本来这件事,李承明也没想过能一举扳倒杨家。淮阴杨氏,是不逊于陇西李氏的关陇士族,前朝皇室便是源自此士族。武倾城事发后,杨氏早就得到了消息,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殿下还是太急了些。若是能谋划得再长久些,或许能撼动杨氏根基。”

“让杨氏逃脱,此事只怕还需徐徐图之。”

“……”

东宫幕僚你一言我一语,李承明却一句也听不进去。

脑海中浮现出的女郎眉目娇俏,看向他时目光又迷又魅,他突然很想见到她。

“殿下!您去哪儿!”东宫署官叫住他。

“今日就到这儿吧,这事儿……容后再议!”

……

天色将暗,朝阳殿已经掌上了灯,苏宓用过晚膳,就在殿内看书。

宫人们交头接耳,这几日太极宫热闹太多了,蜀王惹下大祸,还连累了吴王前去就藩,成为了最早去就藩的皇子,往后皇子就藩,怕是要提上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