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士到寡妇[七十年代](167)
到了三年级的没有一个10岁以下的,上学的不仅要花钱,还不能挣工分。
因为这个举动,赵来娣也被一些人说她是疼爱女儿的。
她这样不能说疼爱女儿,还要怎么算呢?
一般来说,答应孩子念四年级,五年级也会给念,不然就差一年能拿到毕业证书,这也太亏了。
张凤华拿到小学毕业证书看来是没问题的。
有不少的人家别说女儿了,儿子都不会让继续往下念,就比如距离苏茴家不是很远的方顺。
除了她家的大儿子上到了三年级,其余的都没有上过学,不论是儿子,还是女儿。
他们一辈子在田地里头打转,学会认字有什么用呢?
还不是继续拿着锄头在地里刨食,只要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学会算术,就可以了,不做个彻彻底底的文盲够用就行,何必去废那个钱。
这并不单单只是一例,而是常态。
像苏茴因为是老师的缘故,能拿全工分,还有张保国,他也会去看看有什么活计,下地,尽量多挣一些工分,这样子一年做下来,去年挣了十三块多,这是全部的收入。
堪堪跟这一年他们的学费支出打平,可是这是在他们没有其他支出的前提下。
虽然说农家大部分都能自给自足,但有些东西是没办法自给自足的。
一个是盐,一个是火柴,一个是生病,另外一个就是难得的大头支出,比如说家里的柴刀铁锅等等铁器损坏需要修补的支出,如果要购买的话,更是不得了,铁制品在大炼钢铁时期,就大幅度就变得稀缺了起来,现在买个铁锅要几十块,还要工业券,不好好存个几年,根本就买不起,更别说,除了这些日常支出以外,还有人生大事,子女年纪到了,都要准备,有儿子的,要给准备房子彩礼,疼爱女儿的,要给女儿准备嫁妆,一年到头根本存不下多少钱。
所以这时候的人才会把家里的牲畜看的那么重,养一头猪卖出去就是小几十块钱,家里的鸡伺候的好了,那源源不断的鸡蛋就是他们的钱袋子,可以把家里的火柴、盐等琐碎支出覆盖上,不用动不动就掏存款,大部分都活的小气,是他们想活得这么小气吗?
不是。
是这时候的生活逼得他们只能这样,不然这顿吃了就没下顿了,过完了今天,明天怎么办呢?
让张凤华继续往上念,那就是六块钱的支出,是他们夫妻两个其中一人半年的工分。
不过张赵来娣也已经下定决心了,小学就到头了,初中的话她是怎么也不会吐口的。
女孩子念那么多书干嘛?
小学毕业就顶天了,再读下去也耽误找人家。
小学毕业就能拿的出手了,不然到时候男方还要嫌弃她读太多书。
张凤华依旧会在中午的时候去二婶那边写作业,有什么不懂的请他们帮自己解答,她上三年级,比她小的双胞胎都跳级了,张凤华说不丧气是不可能的,但是她也的确没有产生什么负面情绪,她知道,自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学习,上午上课,中午来这边写作业和解答疑问,回去后她根本没有停歇的时候,不过因为教两个妹妹,她的基础打得很牢。
而且对于她的疑问,不用问二婶,问自己的堂兄弟就能得到解答,就连双胞胎也是,他们不愧是成功跳级的人,她的疑问他们几乎就没有答不出来的。
跟同龄人开口总是比较容易。
她也有想过,如果他们是自己的亲兄弟,二婶是自己的亲妈,会怎么样呢?
她想,或许根本不用她求,她就会让自己接着继续往下读,小学毕业还有初中,初中毕业应该还可以上高中吧,一直往下读,如果不是大学没有了的话,或许还可以继续接着念大学?
她不会因为自己是个女孩子就禁止她念书,不会说浪费钱,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没有问过,但是张凤华就是有这种感觉,很肯定。
但是没有如果。
二婶不是自己的妈妈,她是自己的二婶。
她现在这样也不差了,最起码她有了上学的机会,现在还可以接着往下念,应该可以念完小学,对比起两个妹妹,她已经占了很大的便宜。
不过,她喝着甜甜的绿豆水,这里面加了一点糖,甜甜的,她一小口一小口,珍惜的喝着,喝的很慢。
二婶真的好好啊,还给她们煮了绿豆糖水,她还鼓励自己了,说要自己好好学习,加油往下念,不用顾虑太多,照着自己想走的路勇往直前……
她是支持自己往下念的,二婶真好,她一定会努力学习的!
她很珍惜机会,就算不能跟他们四兄弟比,但也不能太拖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