嬿婉及良时(418)
这是母后留下的一双儿女,承熙早就应允照看,自然不会苛待,令永仪享三王爵俸,永宁同样如此,王府早就在建,只是被永仪推拒了。
他想到当初父皇的王府里去住,承熙也允了。
十五年岁月过去,这个偌大的国度,终于再次一统。
……
承安过世,是在永仪和永宁二十一岁那年,往长安送信的人说,他去的安宁,静静躺在塌上,面容带笑。
承熙听得默然良久,到最后,终于叹息一声:“知道了。”
明明是曾经恨过的人,现在听说他走了,心里却有点儿难过。
他走了,同自己一样怀念母后的人,大概就少了一个。
承熙觉得,有些孤单。
承安既去世,少不得另生几分波澜。
丧仪该以何等规制操持?
死后应当葬入何处?
史书工笔,该当如何评说?
承熙早已是大权独握的天子,假使他愿意,即使随随便便将承安掩埋,也没人会真的站出来反对。
然而到最后,他还是道:“丧仪按天子制,较先帝次一等,葬入皇陵,谥号睿宗。”
末了,又招招手,示意身边内侍上前:“你亲自去,替朕办件事。”
夜色渐渐袭来,承熙却换了衣袍,偕同一众禁卫,轻装简从,往皇陵去了。
父皇过世的时候,他还很小,虽然知道将父皇说的话一一记住,但真正想明白,却花了很久很久。
父皇他……大概是知道承安对母后那份心思的吧。
所以才会在临终前,同他说那样一句话。
没有人对不住你,也没人欠你什么。
最后看一眼陵墓内的三具棺椁,他摇头失笑,微微有些涩然:“也不知道朕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史官往含元殿去时,刚过而立的天子正靠在窗边出神,明俊的脸上尤且带着笑意,似乎心情尚佳。
他松一口气,问安之后,说起自己来意:“先太后与睿宗皆已过世,史书笔录,圣上以为……”
“该怎么写,就怎么写吧,”承熙转头看他,笑意微微:“他们自己都心甘情愿,后来人再去涂涂改改,也没意思。”
“圣上,”史官听得一怔:“后世言说,还不知会如何……”
“朕都不怕,你怕什么?”承熙看他一看,淡然道:“与其叫后人从野史之中百般猜度,还不如说个清楚明白。”
史官默然片刻,终于叩首:“是,臣遵旨。”
……
《周史后妃传》载,孝圣宣皇后姚氏,国子监司业姚望长女,建元十四年入宫,其年得幸于明宗,册贵妃,及其有孕,而立皇后,次年生皇七子承熙,即为景宗。
后聪慧静婉,颇通诗书,帝深爱之,虚设六宫,不复选秀,及建元二十一年,山陵崩,景宗继位,年号永兴,后为皇太后,与辅臣何茂、周昌、赵怀等人共襄国事,乃定朝纲,规避外戚,不以之为要职,朝臣皆生敬重。
明宗次子承安,少有勇武,教养于孝圣宣皇后膝下,后戍守南越,征战北疆,屡有战功,永兴二年,私偕太后,假死诈之,潜于扬州之地,而行夫妻之实。
乃生楚王永仪,福嘉公主永宁,越明年,事露,就地起事,乃建新朝,后屡劝之,不忍骨肉相残,惭而自尽,以安黎庶。
睿宗感而念之,景宗亦觉伤怀,冰释前嫌,不复有隙,及永兴十六年,睿宗退位,削发于青檀寺,不问政事,自此周归一统。
第172章 番外(二)
第一次见到她的名字,是在承安呈上的奏疏之上。
承安说,想娶她做王妃。
因为当年的徐氏一族,以及重重缘由,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这些年来,也待他很冷淡。
不过,毕竟是自己的骨肉,又是终身大事,那姑娘门第不显,所以他略微想了想,便准了此事。
宁海在边上小心翼翼的问:“圣上,您要见一见姚氏,训诫几句吗?”
那时候他连承安承庭几个儿子都很少见,哪里会专门抽工夫去见一个未过门的儿媳妇,想也不想,便推拒了。
再后来,他想起这事儿时,总觉得有点儿后悔。
倘若那天他见她一面,跟她说几句话,该有多好。
兴许后面那些波折磨难,都不会发生。
只可惜,这世间没有如果。
承安的婚期定在了六月,是诸皇子公主中第一个成婚的,烈日炎炎,他不愿去给承安做脸,索性留在含元殿里同臣工议事,第二日他们夫妻来请安,也推说头疼,叫他们回去了。
仔细数数,她很早便入宫,六月同承安成婚之后,竟然直到九月,他才见到她。
九月初三,是他生母的忌日,贤妃执掌六宫,先去问过他应该如何,他看她掩藏在眼底的希冀与野望,便叫她自己看着操办,简洁些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