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60)
姥姥把悠悠挖的野菜分开,悠悠又从空间里拿出来好多。索蒿用盐水泡上,说是得淹三四天才能吃,这东西一般较少,而且只有嫩苗才能吃,平常挖不了几颗,今年吃回过瘾的。
中午,姥姥做了蒸面条菜。出锅后淋上香油(芝麻油),香气扑鼻、松软可口、口感细腻,野菜的清香味全部保留了下来。两世为人,悠悠总算吃上了正宗的天然野菜。
迪迪吃饱了还看着盛菜的盆子,嘴里嚷嚷着:“我晚上还吃”,姥姥笑话他吃着碗里瞧着锅里。
下午,悠悠又跟着桂萍去了一趟河滩。趁桂萍不注意,自己偷偷溜到和平城县相隔的生产堤。
顾不得酸胀的双腿,赶紧爬了上去,就见黄河一路流向东北方向,距离黄河大堤五六华里。河滩里一望无际,没有一个村庄,也没看见一个人。
悠悠看得那个高兴,没人好啊,自己可以放开手脚作弊了。想到就做,大量的机器人被放了出来,按照指令挖野菜。
机器人干活速度那叫个快,悠悠一会的功夫,就收了近千斤的野菜,开始准备在商城推出纯天然野菜限量抢购活动。
光顾着高兴了,没注意时间。直到桂萍和几个大点的孩子,大呼小叫的找了过来,她们急得满头是汗,悠悠赶紧收起机器人。
“悠悠,你咋跑这里来了?吓死我了!”桂萍急的气都喘不均匀了。
“我过来看看这边都有啥?四姑奶奶,咋啥也没有啊?”悠悠讨好的叫着询问。
桂萍听见悠悠问,也顾不上着急了。急忙回答悠悠的问题:“俺爹说的,早先黄河离这边的大堤近,还不到二里地,年年热天都上水,没法住人。这十几年河流转了向,离大堤远了。你看,他们这边都没打生产堤。”
怪不得这边的河滩没人,在这出行靠腿走的年代,来回十多里路,就是大人也得接近一个小时,孩子们基本跑不动。
不过这样正好,资源丰富,也方便悠悠作弊。光是平城这边的河滩,就有上千亩不止。
悠悠人小跑不动,但机器人可以啊,多放出一些来,就什么都解决了。
晚上,姥姥给做了凉拌荠菜和水菠菜,迪迪撑的小肚溜圆。爸爸心疼的嘱咐悠悠今后别再去了,路太远,光是走个来回她这小身子骨就累够呛,吃回新鲜就行了。
昊昊也跟着劝:“想吃等哥哥过星期去挖,我劲大扛的多。”
第41章 榆钱
榆钱长成了,大妗子让志远哥哥捎来了一篮子,浅绿鲜嫩,外形圆薄似铜钱。兄妹仨一人抓了一把塞到嘴里,清香中带着丝丝甜味。
妈妈说:“今年的榆钱真嫩。”
姥姥解释:“二月里寒食榆不老,三月里寒食老了榆。今年节气早,榆钱就嫩。”
这里的人们把清明节叫做寒食,二月里和三月里寒食说的是农历时间。
中午,姥姥做了杂面榆钱窝窝,松软可口,越嚼越香,兄妹三人比着吃,那叫个香。姥姥看了叹口气,开始忆苦思甜。
姥姥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人们用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杂面,放在锅里蒸成榆钱饭,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就连干了的榆钱也扫起来,用水泡软接着吃。
看姥姥说的伤心,爸爸为了宽老人的心,讲解起榆钱的药用价值。榆钱健脾安神,清心降火,止咳化痰,清热利水,杀虫消肿。主治失眠,食欲不振,带下,小便不利,水肿,小儿疳热羸瘦,烫火伤,疮癣等病症,因此说榆钱也是防病保健的良药。
“榆钱是因其外形圆薄如钱币,故而得名,又由于它是‘余钱’的谐音,因而就有吃了榆钱可有‘余钱’的说法”姥爷的话永远是精辟的概括。
悠悠心想,你们不知道的是,后世榆钱因具有防病保健的作用,吃法也多种多样,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每当春天榆钱一串串地缀满枝头,人们就会趁鲜嫩采摘下来,做成各种美味佳舀。物以稀为贵,榆钱饭由于极其难得,进入各种高档场所,成为别有风味的珍馐佳肴。
今年农历的二月二十四是清明节,二十一日张集大集姥姥去进货,带回来高高的一大摞草纸(用麦秸为原料做成的纸张,主要用作包装,又叫包装纸)。下午,就有许多的老年人专门来买,而且一人就买俩仨张。
悠悠奇怪了:“姥姥,咋都买草纸?”
“后天是寒食(这里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节,大家上坟当火纸(纸钱)。”
原来,动乱开始后,上坟烧纸就被列入破“四旧”,坟头都被当成“四旧”平了,没人再敢制造和买卖祭奠专用的纸钱。人们为了寄托自己的哀思,用包装草纸代替火纸上坟。买上几张包装纸,自己裁成火纸大小,用剪子绞成纸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