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859)
村里原来四千多万的资金没够,悠悠姥姥的震宇公司,给村里垫资一千万元。
可八三年的收入也高,高达六千二百七十六万元。听了这个数字,全村人都惊讶极了,这比八二年的收入,可是翻了两番。
这么高的收入,主要得益于二爷的麦芽糖厂,开工俩月的麦芽糖厂,盈利3100万。
听到这个数字,大伙对二爷更加的敬重了。这么高的收入,可是二爷一个人的功劳。集市上这么多卖麦芽糖的,山本不仅考察了,还去省里做了检验,就二爷做的麦芽糖质量最好。
附近河滩村庄的大麦,基本上都被韩屯给收购了过来,这些原料,足够用两年的。
听了做麦芽糖这么高的收入,大伙都说,今年是晚了,明年村里的耕地都种上大麦。
二爷却说:“今年咱们给日本签了合同,才能有这么高的收入,要是在咱们国内销售,虽然不至于赔钱,可利润就很低了。”
韩道伟不是那么想的,他说:“二爷,今年咱们村的麦芽糖可是打出了名气,就是日本人不要了,在咱们这里也好卖。”
“高高三”大声的说:“二大爷,做麦芽糖工具简单,成本也低,卖的好了咱们就多做,卖的差了咱们就少做,您有啥好担心的。
再说了,山本可是和咱们签了一年的合同,做糖稀和糖浆,利润也是够大的。”
这倒是真的,依照合同一年的塘稀糖浆做下来,利润最少也得在五千万。
况且,只是制作糖稀和糖浆,比做麦芽糖可是简单多了,用工也少多了,二十个人就能支撑下来。
悠悠心想,就是山本终止合同,自己也得把这桩生意给接过来,后世里这么好的麦芽糖,卖到了每斤千元的价格。糖稀和糖浆的价格,也比山本的定价高多了。
除了麦芽厂的3100万的收入,今年韩屯村主要的收入有:
肉食厂2000万元
养殖场300万元
塘子坑鱼加莲藕400万元
面粉厂120万元
面条厂三月盈利200万元
服装厂100万元
卫生院30万元
蔬菜大棚6万元
方便袋20万元
合计6276万元
还给悠悠姥姥的一千万元,还剩下5276万元。
第671章 高收入
现在,国家的税收制度不健全,韩屯村的企业,作为农村的集体经济,自成立以来,就没给国家交过税收,只是按照国家规定,交上农业税就可以了。
依照以前的分配比例,村里留一半做积累,人均八万九千元。
韩道伟把数字公布出来,大伙都愣了,这是什么概念啊。在这万元户都难找的年代里,韩屯村人均收入快十万了。
其实,韩屯村即便是盖了楼房,添置了家具,人均存款还得在万元以上,现在妥妥的人均过十万元。
大伙听了这个数字,首先替悠悠一家惋惜,在大伙的心目中,悠悠一家把户口迁走可真不值。
悠悠姥爷的退休工资,每月才二百多元,悠悠妈的工资更低,每月六十多元,这和韩屯村的分配相比,真的没法看。
悠悠姥爷的工资,算是国家的高工资了,可韩屯村今年的分配,赶得上他三十多年的工资。
在村里人的眼里,悠悠妈上一辈子班,也挣不了村里两年的分配数。
明年,村里多了速食面和火腿肠两项收入,加上二爷的麦芽糖厂,收入翻番是肯定的。
在村里人看来,悠悠姥姥的代销点生意虽然好,可悠悠姥姥卖的东西价格低,生意再好也挣不了多少钱。
二爷当场就对悠悠姥姥说:“秀芹,婉莹和卫华都工作了,您把自己和孩子们的户口迁回来吧。”
大伙也都说:“就是,你们把户口再迁回来吧,孩子们都没工作,在村里参加两年分配,够今后用一辈子的。”
悠悠姥姥笑着说:“谢谢大家的心意,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大伙从嘴里节省下来口粮,收留了我们一家,这情义我一辈子也还不完。
现在,咱们村里富裕了,大伙还是想着我们一家。说句实在话,我门家现在有两个合资的公司,生活真的没问题,户口还是在京都吧。”
韩屯村的分配数额是公布了,可村里人还是没一家领钱的,他们都从韩道伟的手里,领了张现金条。
今年,各家虽然要了房子,买了家具,可村里人家中最少的也是万元户,多的人家得有几十万。
现在人们还是习惯有钱在家里存着,很少有人去银行存款,大伙都怕露富。
要是在来个重新划分成分,银行里的存款可是死证据。再说银行里的保密制度也不健全,大伙对银行是真的不放心。
韩屯村发过一次存折,过后大伙都取了出来,钱还是放在自己家里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