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五零年代末(58)
周老太太前头生了四个儿子,快到四十岁的时候老蚌生珠,生出最小的周秀芳。
那时候赶上战乱,周老太太大着肚子四处躲避日军,隔三差五就挨饿肚。
肚子里没啥油水,就导致这周秀芳身子差,身体娇娇小小的。打小就爱头晕目眩,建国后去镇上卫生所检查,说是她有贫血,做不得重活儿,还得多吃花生、枣子之类的补血东西。
考虑到周秀芳的身体状况,老周头四处打探人家,最终找到一户姓邓,家里田地比较多,又是八代单传的人家嫁了过去。
老周头的想法是,邓家田多,饿不着周秀芳。甭管她能不能干活,只要她给邓家生个儿子,就能母凭子贵,啥活儿都不用干,带好儿子等吃饭就成。
想法很美好,现实往往很残酷。邓家人原本瞧不上身子不大好的周秀芳,他们家地是多,但他们又不是地主,只是普普通通的庄稼人。
一年四季都要在地里忙活,要是娶个做不了重活儿的祖宗回来。万一他们老两口子驾鹤归西,那地里剩下的活儿,可不都落在他们宝贝儿子身上?
从小就把唯一的儿子宠上天的邓家两口子,把那邓耀宗惯的好吃懒做,一挺大的大老爷们儿,整日躺在家里唱曲儿逗鸟。说了几个人家都没成,别人家都不愿意把闺女嫁给一个没担当的懒汉做老婆,怕日后在邓家立不住脚,受人欺负。
也就老周头听了说媒之人片面之词,觉得邓家的田地就在镇尾后头,周秀芳嫁过去,不想种庄稼的话,可以在屋前支个铺子,卖点吃食小玩意儿,也能赚足一家子生活所需。
而邓家人后来听闻周老太太一口气生了四个儿子,那么身为她的女儿,周秀芳生儿子的几率就比别人大些。
两家一拍即合,纵然周秀芳不愿意嫁去邓家。却架不住老周头苦头婆心,就差给她跪地,勉强答应嫁了过去。
婚后近六年,周秀芳没能如邓周两家所愿生儿子,嫁过来的第二年生了个女儿后,从此以后肚子再没有动静。
这些年来,公公婆婆对她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明里暗里唆使邓耀宗多少次,让他离婚再找个老婆生儿子。
邓耀宗没答应。倒不是他良心发现,而是周秀芳长的不错,脾气也温和,说话如她名字秀秀气气的,平时把他伺候的舒舒服服的。他就喜欢这款,舍不得放她走。
夹在老公和公婆中间的周秀芳,这些年过得是什么样的日子,可想而知。
明明她今年才二十五岁,头上却已经抽了几根白头发,脸上憔悴不已。看得周老太太心疼不已,一个劲儿的拉着她的手,问她最近过得好不好。
周秀芳一一耐心的回答了,又听完小萝卜们喊完姑姑,再一一叫萝卜头们的名字,轻轻摸着最小的四丫脑袋问周老太太:“娘,他们这是咋地了,怎么一个个蔫头蔫脑,没精打采的,发生什么事儿了?”
周老太太就把他们没吃到想吃的糖葫芦之类的事情一说,周秀芳笑着转身回屋,无视婆婆吃人的目光,拿了三块钱给她说:“现在不比以前了,啥吃食都归食堂管,我就算想给他们买糖葫芦蒸包子吃,也没那些个材料做。娘中午不是要坐车去县城?拿这三块钱去百货商店给他们买些硬糖吃吧。”
硬糖一毛钱一个,三块钱可以买很大一堆了。本来镇上的供销社也有硬糖卖的。奈何附近村子多,又逢腊八节即将过年。供销社里的各色糖果早被一抢而空,要想吃糖,只能去县城百货商店买了。
一听有糖吃,萝卜头们笑眼咪咪地谢过姑姑,扭头逗周秀芳的女儿玩。
周老太太则拉着周秀芳躲在一边,瞅了眼气哼哼的,在屋里弄得叮当响的邓老婆子,把手里的三块钱塞回她手里,又从包里掏出五块钱和两斤地方饭票给她,小声埋怨着:“你给我钱做啥,你那婆婆不是省油的灯,你自己都过得不如意,还拿钱给我,回头又得闹腾。你要是过得不好,只管带着丹丹回家住。你的床还放在我屋里呢,被子褥子都是新的,前几天我还晒过呢。”
出嫁在外的女儿,最怕的,便是父母兄弟姐妹当自己是外人。娘家里,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婆家受了委屈,也没地方可去。只能在风雨中飘摇,孤苦伶仃,生无可恋。有父母却不如陌生人。
在这个重男轻女十分严重的年代,周老太太一番话,明显是真心想着自个女儿的。
周秀芳握着手里的钱和粮票,眼泪不受控制的往下流,抬头盯着周老太太,神情决绝说:“娘,我想离婚。”
“啊?五丫头,你说啥?”周老太太怀疑自己听错了。好半天反应过来,瞅着女儿都快哭成泪人儿,想到她这些年捧在手心上的女儿受了这么多年的委屈,心里也如刀割一般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