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开荒记(45)
其实看着比石碗精巧,不过鱼还不知道精巧这个词语,只会翻来覆去夸好看。
夸完陶碗好看,又接着夸景,“景,你做的这个碗好快呀,比磨石碗快好多、好多!
不过这个能装水么,它是用泥土做的,会不会垮掉,泥土遇到水,会跑掉!”
景蕖点头,“会,所以都需要烧制后,才能使用,你们先捡鸭蛋,我来捏些泥胚,明天建窑。”
鱼有些疑惑,“窑是什么?”
景蕖笑着比划,“是用来烧陶器的地方,把泥土捏成碗,然后放进去烧好,就不会漏水。”
说着把泥碗放到旁边,准备阴干后烧制,围着周围转两圈,想找合适的建窑地点。
最原始的土窑,都是直接在山体上挖开的,特别简单,就像是个大漏斗状。
在下面烧火、上面放置需要烧的物件,中间用细颈连同两端,能通过火焰和热气流。
这种窑的特点是简单、规模小、温度不均匀。
只能烧制小件陶器,像碗、勺子、水杯水壶,而且因为温度不均,成功率很低。
很容易出现破碎、不成陶的情况。
这周围的黏土不缺,景蕖打算先用土窑,烧些砖出来,用砖搭建稍大些的窑。
再烧他想要的缸和坛子,用来储存粮食的缸、泡菜坛子,体积太小的话,完全不顶用。
他想烧制的陶缸,大约要有1米左右的高度、大圆肚,宽口,细长形状,不占地。
装水至少装到两百斤以上,当然,越大越好。
再说砖可是好东西,用砖加黏土、或者黄泥,可以在山洞里,搭建火炕,寒季在洞里烧上火。
那保暖效果杠杠的,就在炕上猫冬,只要存足够的柴火和食物,部落里想死人都难。
前景是美好的……过程嘛,景蕖叹口气,认命的蹲下来,开始玩泥巴摔砖块。
任重而道远呀。
第31章 制砖
景蕖准备把烧砖块的窑,就挖在湖泊附近,等砖块烧制好,用砖块建窑,同样建在这旁边。
这样黏土取材方便,等陶器烧制好后,只需要往部落里运输就行。
边琢磨着怎么建砖窑,边把黏土摔成砖块,堆叠到旁边,等着晾干后,再放到窑里烧制。
从他穿越过来,大概有十来天,很少见着大太阳,基本都是阴天,或者多云的天气。
景蕖猜,应该是水季里,云层多的原因,砖块他没有刻意去遮盖,就很随意的堆在旁边。
不过等到砖窑搭起来,还得在这里盖个棚子,用来阴干未烧制的陶器,避免有雨水冲刷。
玩会泥巴,景蕖又重新投入捡鸭蛋的行列中。
烧砖不容耽搁,但是单靠他自己在那手搓,效率太低,他得等这趟回部落,去般救兵。
等再次背着鸭蛋回去,原来的背篓已经腾空,里面的鸭蛋都被清洗干净,整齐的码在木框里。
景蕖把背篓放下,去找祭祀,跟他说黏土已经找到,准备在湖泊旁边挖土窑。
祭祀听完,皱着眉头,“你说的那个砖,跟这个黑锅,是同样的么。”
景蕖摇摇头,“不,砖稍微要粗糙点,不过用黏土做成的,烧制出来,应该跟黑锅差不多。
咱们主要是用砖建窑,建规模更大的窑,就可以烧制更多的锅。”
祭祀似懂非懂,但他知道,黑锅是好东西。
土部落做的黑锅,比石锅更轻、更薄,煮肉更快,需要比他们的石锅,更多的咩咩兽换。
景会做这种黑锅,他们自然要跟着景做。
虽然听不懂,祭祀还是表示支持,缓慢转动着浑浊的眼珠,“好,那就按照你说的做。”
景蕖不准备跟祭祀描述窑和陶的原理,那实在太复杂,只要教会他们搭建、使用,就足够。
反正等陶缸、陶碗,甚至陶锅烧制出来,祭祀自然会知道陶的方便和好处。
闻言便笑着点头,“那我先带水和草,去湖泊边制砖胚,明天让野跟我去挖窑。”
等祭祀点头同意后,景蕖转回自己洞里,准备弄些制砖用的模具。
砖块比石头好用,是因为它容易制造,不像石头那么难开采。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砖体积相似,或者相同!
垒墙、建窑都是,从低到上,整整齐齐的,看着好看,想搭建成什么样,就能搭建成什么样。
但是单靠目测和手感,不是积年的老师傅,很难把砖块的大小,做到整齐划一,得用模具定型。
他先找块约一米见方的大木板,用来垫地上,可以保持平整。
再准备两块长约25cm、宽约6cm,和两块长约10cm、宽约6cm的木板。
这样靠着木板拼接,就能把砖块的体积,大致固定在25×10×6cm。
只需要多准备几份相同尺寸的薄木板,制砖的人手里都拿着木板,就能规划出相同尺寸的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