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品仵作(1094)

作者: 凤今 阅读记录

百官琢磨来琢磨去,都觉得南兴朝廷只怕是要垮了。可惜了当今圣上,韬光养晦二十余年,刚刚亲政就要亡国了。这也怪不得别人,如若当初他不为皇后弃下半壁江山,如若此前他不一意孤行答应凤驾南巡,哪会有今日之险?

说到底,红颜祸水,误君误国也。

这天,几位老臣在府里商议了一通,一齐跪在宫外死谏,高呼皇后既然已被叛党所擒,理应自裁以保名节,不可使自己成为叛党要挟朝廷的筹码。圣上理应举军之力平叛,若再为一女子而受制于人,只能成为亡国之君。

这天,也有许多学子聚集在宫门外,请求从军讨逆,宁效法皇后从戎报国洒血淮州,也不要在国难当头之际缩起头来看着同胞去牺牲,尤其是让一个女子去牺牲。

守旧派的老臣和新派学子,两拨人险些打起来,喋血宫门。

宫门却一直紧闭着,直到天黑也没打开。

这天,宫门外剑拔弩张,街市上人迹萧索,夜里马蹄叩着青石路,龙武卫和巡捕司举火巡查,火光和人影掠过灰墙青瓦,幻若走马灯。

四更时分,江上靠来了十来艘冲锋舟,头船来得很快,江堤上垂柳成林遮人耳目,龙武卫的人发现时,船已然近了。

“什么人!”当值的小将翻身下马,率人下了江堤。

岸上弓兵满弦,蓄势待发。

“北岸军报!”船上举着火把,领兵之人披甲佩剑,面色如铁,正是何少楷,“十万火急!探船在北岸发现可疑动静!张、吴两位老将军已率战船驶近备战,此事需急禀圣上!”

“什么?”小将举目望向江心,果见战船有兴动之象,不由心下惊疑,惊的是北燕竟然真敢隆冬来犯,疑的是禀报军情为何要带这么多舟兵?

这不过是个一闪之念,小将没来得及细想,只是下意识地远眺江心。这一抬头,只闻嗖的一声,短促而急迫。小将甚至没来得及愣神儿,喉咙就迸出血花儿,一支袖箭穿喉而过,箭头青幽,淬了毒。

小将眼神发直,直挺挺地倒下之时,乱箭贴着他的面门呼啸而过,江堤下的一队龙武卫猝不及防,中箭而亡。

岸上的弓兵不敢置信地盯着舟兵举起的袖箭,慌忙之下,长弓上的箭矢离弦而去,却遇盾落入江中。

一个小校见势不妙,翻上马背,疾驰而去!

何少楷踏舟而起,剑风扫得人仰弓折!一支乱箭向着何少楷面门射来,何少楷伸手一握,顺势一掷!

噗!

小校跌下马背,何少楷掠坐上去,策马驰回,举剑高呼:“传令!依计行事!杀进宫门!”

第20章 水师兵谏

何家反了。

第一箭是从江上射来的,先射杀了岸上当值的小将,随后割草般处置了堤上的龙武卫弓兵队。何少楷虽只率了十余艘冲锋舟靠岸,但舟上皆是精兵,其中更有百余高手,趁着弓兵队被剑气扫得人仰弓折之际,袖箭齐发,将堤上的龙武卫扫荡了个干净。随即,火把依船序而灭,众将士上岸,一队精兵将龙武卫的衣甲、刀兵、腰牌等物速速扒下换上,尸体沉入江中,而后上堤戒备,余者除了外衫,露出一身夜行衣来,掩藏于茂密的垂柳丝下。

一切行动果决狠辣,事毕之后,堤上重归静寂,像不曾生过事。

——除了刚刚那意图前去报信的校尉纵马时传出去的马蹄声。

这几日夜里常有飞马传报军情之事,马蹄声本不那么引人注目,却坏在蹄声太短。那校尉从翻身上马到被斩落马背不过几息,马刚奔出几步,蹄声就歇了,自是反常。

但何少楷并未慌张。

江堤离城墙百丈之遥,间有柳林道遮蔽,且城门上空未设城楼——此乃古都一怪,已有数百年光景。

汴都城有四门,北门望江,墙高仅三丈,且不设城楼,这在历朝历代的大城中都是个异类。此事说来话长,当年高祖皇帝在汴河宫登基,汴河城的城墙还四面高巍,高祖迁都盛京之后,汴河宫便成了后世帝王南下赏春的行宫,此后两百余年,帝王勤政,国力强盛,外无强敌,内无大患。到了文宗时期,民间大兴诗词歌赋,尽是讴歌盛世之调,孝庆十三年,文宗南下时得一江南才子联名进献的《太平赋》,帝心大悦,便下旨废凿古都汴河城北城墙。

这道昏旨在当时遭到了不少反对,一些朝臣认为此乃自毁城防,取祸之道!文宗却笑称汴河城位处大兴之腹地,与五胡有山关大江之隔,与大图亦有岭南天堑之阻,四面皆是王土,何来城破之忧?既无忧,何不能废凿这皇族龙兴之地的一面城墙,以示海晏河清,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