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一族与许青山许帝师有旧不假,但与二皇子有联络的却不是许青山,而是许植允的父亲和许植允二人,一开始是二皇子借旧往想要拉拢许青山,但许青山无心与之,没成想许植允的父亲却由此和二皇子有了往来。
牵扯到周国,等同于通敌卖国,即便是二皇子同其母妃都判了死刑,何况是帝师府。除了无辜妇孺以及六岁以下的孩童流放,其余都是死刑。
至于凤兮公主和许植允的婚约自然无人再提。
二皇子一派被连根拔起,三皇子还在外收田税未归,且皇帝已经明确表现出不喜,再有天灾一事之后三皇子门下元气大伤。下面的皇子不是年纪太小没有野心便是无可依仗势力。
朝堂上皇子间的势力纷争算是落下帷幕。
五月,清若身上伤好全之后顾淮郅在御书房向铭瑄帝求娶凤兮公主。
哪怕先前顾淮郅所表现的已经足够明显,但是到了他真的说出来这一刻,铭瑄帝还在坐着沉默了良久。
顾淮郅跪在御案前,神色从容却坚定。
铭瑄帝缓了缓气息,“无咎。怎么是你和凤兮呢?”
顾淮郅垂首,视线落在御书房的墨玉砖上,“陛下,臣只想她往后能事事顺心。”
铭瑄帝心里微叹,或许,他不是一个好的父皇,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总是在该全全防备之时心里又透出亲情怜惜,却又在该做一个父皇时摆出皇家冷清。
神策军原本是他握在暗处的利刃,却又为着他的私心摆到了明处。
凡事利弊他似乎权衡得还不如凤兮那孩子。
铭瑄帝沉默良久之后开口,“你先退下吧。”
顾淮郅也没有再纠缠,恭敬叩首退下。
第二日朝后,铭瑄帝召见顾淮郅,而这一次铭瑄帝屏退了众人,只余下两人,不知道顾淮郅同铭瑄帝做何言语,顾淮郅在御书房待到晚膳前才离开。半月后,铭瑄帝赐婚凤兮公主和顾淮郅。
而赐婚后的第二日,铭瑄帝在朝堂上提到了削藩一事。
瑜国现有的四个诸侯国,本就是□□建国时的历史遗留问题,四个诸侯和现在的瑜国皇室并无血缘亲属关系。
先前朝堂上虽然偶有二三言语,但并未掀起波澜,这次铭瑄帝直接提出,整个朝堂掀起轩然大波。
有主张削藩势在必行的大臣也就同样有主张不能削藩恐会引起藩王反抗皆是引起战乱伤及无辜百姓性命。当然还有在中间和稀泥既不主张削藩,也不反对的。
群臣吵吵嚷嚷半响,铭瑄帝在高台叫停,目光落在下首,“太子以为如何?”
太子往前半步,“儿臣主张削藩。”显然之前群臣争论的时间已经足够太子拿出意见并且给出自己的理由,太子说话之时即便有满脸不赞同的大臣也没有出言打断,只准备等太子说完之后再反驳。
但是太子条理清晰,所说每一句都有理有据,先前主张削藩的朝臣大受鼓动,看着那些反对的蠢蠢欲动也准备待太子说完之后好好理论一二。
但是铭瑄帝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太子说完朝皇帝拱手,“儿臣愿替父皇分忧。”
铭瑄帝视线在大殿绕了一圈,止住想要谏言的臣子,“太子所言有理,观如今诸侯之势,再放任不过养虎为患,朕意已决,此事便由太子全力负责。”
下头还有三三两两的大臣在对视之后迟疑开口,“削藩一事牵连甚广、还望陛下三思……”
但自己说出来都没有什么底气,铭瑄帝直接未理会,只吩咐太子下朝之后去御书房。
第52章 凤兮公主(完)
削藩这条路,太子和顾淮郅走了八年。
是的,太子和顾淮郅。
太子妃在春节前半月生产,产下一健康小皇孙,过完十五,太子妃出了月子,取名为穆梓希的小家伙也办了满月酒,太子的第一个儿子,也是皇后期盼已久的小孙子,自然极尽盛大。
开了春,天气渐渐回暖,太子也领了铭瑄帝的皇令开始了削藩。
顾淮郅先行,带的是去诸侯国宣令削藩的文臣。先礼后兵是华夏自古以来的传统,哪怕大家都明白和平削藩的可能微乎其微,但这似乎是必要不能少的礼仪。
顾淮郅求娶清若之后退出了神策军,不过铭瑄帝对清若偏爱,连带着对顾淮郅也做不到全然帝王的冷漠,几乎让他从神策军领了三分之一的人出来。
虽说全部挂在了都察院名下,但有脑子的都知道,这是默认了顾淮郅领下这批人听令于凤兮公主,而凤兮公主是天然太子党,这自然也是对太子的表态。
这八年期间,顾淮郅回洛安的时间比较多,太子回来的时间比较少,情况缓和些的时候还能半年回一趟,紧急之时几乎一年半才回一趟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