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方知我是我(172)
“你别用这种语气说话。”
秦姑娘可怜巴巴反问,“公子这是为何?小女子是有哪里做得不对惹公子生气了吗?”
谢见涯:“……没有。”是你靠太近了,脸庞凑到跟前的时候,尽管知道是装的还是想捏。
他见对面那人依然不懂见好就收,仍在软声软语地说着他听不懂的话,两人之间的桌子也就展臂距离,谢见涯迅速起身,伸手捏了捏秦姑娘脸上的软肉。
手感不错,肤如凝脂,触手温凉,状若美玉。
心满意足后的谢公子施施然起身。
“那走吧,惠州不太冷,就去那里。”
秦姑娘俯首低眉,应声道:“是,公子。”
说完后却是两人一齐放声大笑。
有时候缘分就是很奇妙,帝京也确实算不上是一块很大的地方,熟人像是约定好了一样,在谢见涯决定和秦姑娘找个暖和的地方休养的时候,还未等他们踏出茶楼,又碰上了位故人。
“阔别多日,二位风采更胜往昔啊!”
秦姑娘差点没想起来这位,赤红玄金袍,乌纱帽,看着是大官啊!
她应该不认识吧。
顺着声音望去且发现并非如此,认真说起来,只能算是有过一面之缘。
昔日暮河城的知府姚大人,他乡再遇,也亏得人家日理万机还能记得住他们这样告状不讲证据的刁民。
“姚大人才是,步步高升啊!”
说实话,秦姑娘还是有些奇怪的,依着她看人的眼光,暮河城的姚知府分明就是个唯唯诺诺的烂好人,官及四品也算是到头了,不过看着架势倒像是她看错了。
“大胆,督察院御史大人面前岂容你放肆!”
这就是当大官的好处,很多话都不用自己说了。
御史大人很是体贴地罢罢手,“不碍事。”
从细枝末节上依稀还能看出姚知府的影子,不过他们还是好奇,一面之缘的大人还要记得自己审理过的每一件案子的相关人物吗?还是说姚大人只是记性很好?
要是知道他们心中所想,姚文咏定是能给出解释的,暮河城知府每年审理的案子不多,撒泼打滚的大有人在,正儿八经的要告楚家人,还乖乖听从判决的,为数不多,可想而知他那倒霉知府当得是有多寒酸。
“二位来帝京是有事情要办?”
“已经办完了,不日就要离开。”
开玩笑,他们与这位姚大人根本不熟好吗?
姚文咏自然也知道,只是碰巧认识,错身而过有些可惜而已。
秦姑娘和谢见涯踏出帝京的时候还在疑惑,这年头都这么好升官了吗?短短几月,空壳子知府升到手掌实权的督查院御史大人。
这么厉害当初在暮河城怎么混这么惨?
就在秦姑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又有人拦住了他们,抬眼一看,她就笑了,一个个的像是永诀一样。
戚三哥诚不欺我,她消失便消失了,谢见涯可是有不少藏在暗处的眼睛盯着的,那些人是无利不起早的,眼看着利就要跑了,不撕破脸面的前提下也得多些保障。
所以白头客当年空手套白狼的戏法,今日狼要走来,还应该由他出面来问一问。
“公子这是要去哪?”
“惠州。”
“几时回来?”
“不知道。”
白头客明显能察觉到谢见涯对他的不满,大概也知道缘由,无非还是将他的身份告知林月疏一事。
打从他与容安分开之后,回到帝京的日子他就在想了,是不是真的又做错了?那这回又错在哪儿了?
可寻影山是个多好用的筹码,江湖正道,根基也只是在江湖,入了朝堂能依靠的只有皇帝,顺便为新君搏一个仁善厚待江湖的名声,再合适不过了。
而打从容大人辞官之后,皇帝陛下的身子每况愈下,眼瞅着皇宫内院又要掀起一阵腥风血雨了,谢见涯此时一退,再想进一步,那才是难如登天!
“蜀地与扶南国相邻,已无魔教,大夏兵力重新排布,短时间内只能由戚将军镇守,你懂我的意思吗?”
护国寺出身的人果然不凡,江湖百年秘辛也知道。
也对,人家可是挽大厦于将倾,守护国脉的人,可谢见涯并不知道魔教存于世的意义。
还是秦姑娘出言解释道:“我也是听丁竹姐姐说起过,魔教守在蜀地几百年,为了威慑外族来犯。”
谢见涯只消一瞬就明白了白头客的意思。
大夏兵权四散,天子掌令,小范围调动地方军事天高皇帝远,上面那位手眼难通天,况且他自继位以来,一直侧重在削弱江湖势力上,并未何意将军权大揽。
其实有件事他一直想不通,直到风华山庄和林楚两家的旧事浮出水面的时候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