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田园农家小地主(158)
“你们有啥好建议?”二郎问。
“那咱们就二十文一斤?”小栓试探着道。
二十文?二郎掰着手指算着,肉是八十斤,花了八百文从给老爷子那买来的。
二十文一斤卖,是一千六百文,赚八百文。
八百文刨除调料钱,刨除他们刚才吃掉的,还能剩下六百多文。
他们和他妹子一人一半,就是三百多文。
三百多文他再分一半,剩下的七个人平分,每人二十多文。
也行!二郎暗暗点头,“那咱们就二十文一斤卖......”
“你看咋样?”二郎询问的看着宋青苑。
宋青苑摇摇头,“太少!”
二郎计算的时候,她也在计算,三百多文,实在太少了。
不算人工费,本钱就将近一两。
时间现在就花掉两天,以后还要往出卖,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挣三百文,确实不划算。
利润至少要在一倍以上,才有意义。
“少吗?”二郎皱眉,跟卖花篮,卖草帽比起来确实少。
因为卖花篮卖草帽,不需要多少本钱。
“那你觉得卖多少好?”二郎问。
“按照我刚才切成的小段卖,一段五文钱。”宋青苑道。
成斤卖,大家可能觉得贵,但是分成段卖,一段五文钱,看起来却很便宜。
在现代,一份锅包肉三十多块钱,分成小份,只需要十二块钱。
一份大的锅包肉,足够分成四小份,小份**大份卖还挣。
可人们偏偏就爱买小份菜。
“一斤干肠,差不多能切成八小段,也就是一斤四十文。”宋青苑道。
四十文一斤,那得赚多少钱啊!大家忙掰着手指头算。
“干了!”孟大牛激动的道,他没算出能挣多少,反正比二十文多很多。
“那售卖的事,就交给几位哥哥了。”宋青苑笑道。
“放心吧,你出本钱,出配方,剩下出力气的事,就交给我们。”二郎保证道。
有他在,既不会让他妹妹吃亏,也不会让他结拜兄弟吃亏。
“嗯!”宋青苑点点头,“有二哥在,我有什么好担心的。”
“只是大家卖的时候,大家尽量去酒楼,菜馆,大户人家这些地方。”
“他们若是买的话,应该会比较多。”宋青苑建议道。
“这个不用你提醒,我们晓得!”二郎得意的笑笑,常在镇上混,他懂得多了。
“也别让咱家里人知道......”宋青苑干笑。
“放心吧!扯不到咱们身上。”二郎勾起一抹笑,痞里痞气的。
-
第114章 收小麦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又到了一年一度秋收的时节。
一大早,天还蒙蒙亮,宋家的女眷,由周氏带领着,起来做饭,洗手,和面,蒸窝窝头。
足足蒸了四大盆,整齐的摆放在厨房的案板上。
拿出早上吃的,其余的都用盖帘盖起来,留着中午和晚上吃。
农忙时节,周氏没有吝惜家里的粮食,饭菜尽可能的多做。
分配粮食的活计,周氏也不干了,都是大家随便吃。
保证每个人都吃得饱饱的,这样子才有力气干活。
吃过早饭后,宋老爷子带着一大家子,拿着农具就下了地。
一家十几口,除了留在家里做饭喂鸡喂猪的周氏都到齐了,浩浩荡荡的从村里走过。
“老爷子这是下地干活啊?”路过的村里人,热情的跟宋老爷子打招呼。
“是啊!这不是该收小麦吗!就领着全家一起下地,早收完,早利索。”宋老爷子笑着道。
为了收小麦,宋老爷子特意留在家里两天,早收完,他也能早点赶回县里。
为此,宋老爷子还专门让宋诚忠,大郎,三郎请了农忙假,全家人齐心合力,一起使劲,争取早点完活。
“全家齐上阵,老爷子好福气啊!”村里人夸赞道。
宋老爷子谦虚的摆摆手,心里却很受用。
儿孙满堂,枝繁叶茂,是老辈子最大的愿望,宋老爷子也不例外。
看着这整整齐齐的一大家子,宋老爷子心里很是满足。
走了一会儿,就到了宋家的地头。
宋家有二十亩地,其中十亩地种了小麦,八亩地种了玉米,一亩地种了黄豆,一亩地种了土豆。
今天要收的就是小麦,一年一熟的春小麦。
小麦种的晚,收的也晚,其他的农作物就更晚,还要等到一个月以后才能收获。
宋老爷子,宋诚忠,宋诚义,宋诚礼,孙氏,李氏,叶氏,手持镰刀,依次排开,一人一根拢开割。
大郎,二郎带着几个弟弟妹妹,在后面把割下来的小麦,码好,堆放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