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田园农家小地主(1664)
言南方水患严重,灾民孤苦无依。
他虽知其厉害,却从未有人向他描述过,难民中发生的真实的事件。
如今听了宋青苑一番话,只觉得是一道惊雷,在心中炸响。
他虽不敢说自己是千古之一帝,却绝对是勤政爱民的君王。
可哪曾想,他治下的百姓,生活还是如此艰难。
皇上不禁升起一个念想,他想出去看看。
他想走出京城,走到偏僻贫瘠之地。
亲眼去看一看,那里百姓的生活,究竟是何等模样。
亲自去看一看,他治理的下的大齐究竟是不是锦绣河山。
只可惜……身为帝王,有太多的身不由己。
“朕记得,宋家是读书人家,日子竟也过得这般苦?”
皇上转移了话题,他日理万机,这些小事自不会放在心上。
可他却知道,按照朝廷的赏罚制度,宋家人若无功名,断断不可能封官。
即使能,也是个虚衔。
“回皇上话,宋家算是耕读传家……”
说到这儿,宋青苑苦笑。
“读书上学堂,对我们这些乡下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很奢侈之事。”
“正因为宋家书生多,跟别人家一比,才显得相形见绌。”
“好在宋家得蒙皇恩,日子一点点过起来了。”
宋青苑展颜欢笑,一双眸子及其真诚。
仿佛真是由于皇上的赏赐和册封,才有宋家如今的生活。
“所以祖父常说,宋家既沐皇恩,便要谨记恩德,绝不做有负圣恩之事。”
“同时,宋家出身平民,更明白百姓疾苦。”
“入朝为官,定要做一名好官,不欺压百姓,不贪图民脂民膏。”
“为天下穷苦大众,尽一份心力。”
“正是因为这种为民请命的心,后来才有了福泽村……”
宋青苑低目敛眉,清脆的声音侃侃而谈。
在她面前的,可是大齐朝的君王,是整个天下权力最大的人。
此时不为宋老爷子歌功颂德,更待何时。
宋青苑说的真诚,萧景铎听在耳中,冷硬的脸上,却闪过一丝笑意。
上前一步,回禀道,“皇上,宋大人确实是一名好官。”
“他曾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说到这里,萧景铎的脑海中闪过的,是一名眉眼弯弯的女子,在他耳边不断的道。
我爷说……我爷说……我爷说……
如今这句我爷说,换成了祖父说,却说到了圣上面前。
萧景铎失笑,这个小丫头还真是……时刻都不忘为她爷扬名。
那他便助她一助。
“宋大人的确,是像他所言的那般。”
“自从宋家生活好起来,便时常帮助村民,帮助百姓,为榆林县做了不少实事。”
“当初臣途经榆林县,还听说过一则传言。”
“渔民送鱼表心意,大使还礼全民心。”
“当时说的便是,宋大人任河伯所大使时,县里的渔民前来送礼,宋大人坚决不肯收。”
“奈何渔民们心意全全,宋大人便想出礼尚往来。”
“还礼之际,以同等价值的礼物,还于渔民们。”
“并把渔民们,一路相送置官道。”
“这一事件,被当地老百姓传为美谈。”
“当时建立福泽村,也是宋大人以县丞之位,立了责任状。”
“顶住县令压力,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也有了如今,福泽村百姓安稳的日子。”
听罢,皇上点点头,“如此说来,这位宋爱卿确实是位好官。”
“我大齐,若是人人皆如宋爱卿一般,那朕便可安枕无忧。”
“臣等愿为皇上分忧……”
梁首辅,乔太傅,萧景铎三人,同时躬身喊着。
梁首辅又接着道,“宋大人确实难能可贵,有这样一名好官,是百姓之福。”
“这也全靠皇上高瞻远瞩,有识人之明,破格提拔宋大人,才有宋大人施展之地。”
“可以说正是皇上的英明,造就了福泽村,拯救了数千名百姓。”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梁首辅高声呼着,跪地磕头。
宋青苑等人见状,有样学样,连忙高呼,“吾皇英明!”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宋青苑跪地磕头,心中暗暗的道,这个梁首辅,拍马屁的功夫还真是一流。
随时随地都能吾皇英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不过这也难怪,越是有作为的帝王,越不喜被人指手划脚。
往往都会配上一个听话的首辅,来实施政令,这个梁首辅怕就是如此。
“都起身吧……”皇上抬了抬手。
沉声道,“朕提拔的人不少,但像宋爱卿这般,不辜负朕望的,还真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