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后十岁半(49)+番外
靳君随:“四遍。”
两人对视一眼,靳君随皱眉,二话不说拿起剧本翻阅,大有一种“不能比你少”的气势。
季妤:“……”何必呢。
徐颖很欣慰,“挺好的,那台词呢,都背下来了吗?”
季妤点头,靳君随正看剧本呢,慢一拍,也点头。
徐颖觉得他们在哄她,从拿到剧本,过去不到三小时,看五遍或许是速度快,台词都记下来就不大可能。
徐颖点季妤,“和梦君见面后,你说了什么呀?”
“此去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见,要是可以的话,希望我们再见那一天,祖国大好河山已收服。”季妤把下一句词也说,“同看盛景。”
徐颖“哎呀”一声,又听靳君随不甘落后地说词:“我要是大户人家的少爷,我还得烦这营生吗?我不早出国逃命去吗!人和人的命啊,比不得。”
是他饰演的报童所说的词。
徐颖感慨道:“现在的孩子,记忆力这么好啊。你们,知道这些词儿的意思吗?”
《浮梦录》很难,难在是一个民国故事。
进步青年张唐(陶之驹饰)在大学遇见少女林梦君(孟雪璘饰),两个年轻人为同一腔爱国热情,决意加入□□,拯救国家,在这过程里,认识了女作家知非(季妤饰)、报童庆余(靳君随饰),对爱国有了更深一层理解,最后几人带着一腔热血,各奔南北。
徐颖觉得,现在的青年人都不知道何为“进步”“爱国”,他们不过是半拉大的孩子,怎会懂这些?
能演出表面,就算不错了。
她这么一问,靳君随发怔,其实他不大明白。
季妤大大方方道:“不太懂。”
她就算懂也不能说,那不成老妖怪了吗。
靳君随:“……不懂。”
第27章 第二十七章
说完靳君随脸就红了。
徐颖知道他是影帝靳铮的孩子,这样出身的,一般少有“不懂”,性格傲得很。
徐颖安慰地道:“没什么,不懂很正常,这个剧本很旧了,过去的事,现在很多年纪比你们大的人都不清楚。”
她给季妤和靳君随放了几部老片子,让他们尽量了解历史,找个可模仿的对象后再对台词。
季妤和靳君随的对手戏不多,剧本里,她和孟雪璘、陶之驹两人对手戏最多,说到底,他们才是竞争对手,靳君随就是个做配的。
时间紧迫,一个下午大半时间都用在理解角色上了。徐颖让他们各自演一段,看看感觉。
一旁的程又东打起十二分精神,这可是重要镜头。
靳君随先举手,他似乎对季妤有意见,明明是搭档,还处处抢先。
亏得在他看电影哭得稀里哗啦的时候,季妤还给他递纸巾呢,这忘恩负义的熊孩子。
这一段写的是,报童庆余送报纸,听见林梦君和张唐说话,随口评了两句,被张唐呛,庆余一急之下就说出“我要是大户人家的少爷……”那一番讽刺的话。
靳君随模仿着三毛的神态,又诧异又不屑,说:“这成天说进步进步,你们这些人啊,就是太富贵了,吃饱了撑着,也不做些事实,天天搅和,还自以为厉害呢!”
徐颖念词:“小报童,你懂什么?这张报纸上,你又认得几个字?”
靳君随瞪大眼,把剧本一甩,嚷嚷道:“我要是大户人家的少爷,我还得烦这营生吗?我不早出国逃命去吗!人和人的命啊,比不得。”
季妤第一次看他演戏,竟然不错,虽然生疏,可神态模仿到了。只可惜停留在表面,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徐颖鼓掌,很满意地道:“演得很好,不愧是影帝的儿子,有天分,季妤,你来。”
靳君随咧嘴笑,又想到形象不能崩,捧着脸硬生生把笑押回去。
季妤:“……”果然还是个孩子啊。
季妤的戏多,徐颖挑了一场,选的是知非和林梦君笔友初见,两个人论“国士”。
徐颖先说词:“我觉得国士,一定要靠手里的笔杆子唤醒国民。”
季妤刚坐在椅子上,闻言笑了笑,很自然地接话:“那你以后要怎么办,专给报社投稿么?”
她的语气太自然,一下把人拉进场景里,就像两个朋友在闲聊。
徐颖道:“当然了,投稿还能养活自己,我以后就要当个作家。”
季妤道:“作家?作家可不好当,作家不好养活自己。”
徐颖:“怎么不好养活了?我要当个有担当的作家,专写民生。”
季妤叹气:“那是很好,可是你不一定做得到,你父母亲同意么?”
徐颖:“我父母迂腐,肯定会反对,但是我想好了,我要离开家,我要去外面,他们管不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