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公主(350)+番外
此前碍于裴英娘年纪小,他不好调笑李旦,现在赐婚的敕书都拟定好了,哼哼,他一定要好好过过嘴瘾!把李旦挤兑得无言以对!
太平公主出阁没两天,英王妃赵观音就听说赐婚的事了。当时李贤、太子妃裴氏、六王妃房氏也都在场,因为太过震惊,大家都将信将疑,不敢多问。
唯独李显傻乎乎的没当回事,以为李治和李旦在开玩笑。
其实赵观音很久以前便看出李旦对裴英娘不一般,但是李旦真的排除万难取得二圣的许可,还是叫她惊愕不已。
她以为李旦和裴英娘碍于身份,只能一直这么暧昧下去,彼此婚娶,然后藕断丝连。
皇室公主嫁得不如意,和喜欢的情郎暗中保持来往,驸马不仅装聋作哑,有些还替公主搜罗情人……
这样的事早已屡见不鲜,一个是亲王,一个是收养的公主,真抛开体面搅和到一起,别人还真不敢管。
相王没有那样做,费尽周折谋划,正正当当娶裴英娘为妻,可以说是非常难得了。
赵观音不由想起当年嫁给李显时的情景,婚车驶过暮色下的朱雀大街,沿路火把熊熊燃烧,她得意洋洋,满脑子绝不输于人后的抱负、期许。
英王妃多么体面尊贵,她根本不在乎郎君李显是什么样的人,只看重亲王妃的头衔。
那时有多天真,现在就有多悲凉。
她只是阿娘不甘心之下,安插进皇室的一颗钉子,阿娘自负于皇室公主的身份,舍不得天家尊荣,宁愿拿她的幸福做赌注。
她记得那时候也是有人向阿耶提过亲的,那人官职不高,但是出身清贵,年纪轻轻考中进士,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可惜她那会儿被富贵荣华迷花了眼,没法回头了。
李显对她很好,但是他同样对孺人韦沉香和郭氏好,还有府里豢养的歌姬、舞伎,平康坊的花娘,宫里的宫婢……他怜爱的女子,不知凡几。
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奈何情势不由人,最终还是不得不含泪任沙子折磨她的心神。
李显曾经用真心待她,那时候她不知道珍惜。如今她想用真心挽回丈夫,丈夫却疑神疑鬼,怀疑她想使坏。
她是阿耶和阿娘捧在手掌心里娇宠长大的,傲慢骄纵,这两年开始学着收敛,脾气被一点点磨平,从前棱角分明的宝石,成了一块光秃秃的石头。
身旁的使女心疼她,偷偷抹泪,抱怨裴英娘害了她。
她冷笑连连,明白自小陪自己长大的使女也有异心了。
裴英娘不曾害过她。
阿耶说得对,她和阿娘落到今日的地步,全部是咎由自取。
当初她不该贪恋权贵,不该妄想成为下一个武皇后,不该挑拨太平公主和裴英娘,不该一而再再而三怂恿二圣为李旦赐婚,妄想把韦沉香送到李旦身边,为自己添一份助力……
圣人选中她为英王妃,对她抱以期望,她却任意妄为,所作所为没有哪一件让圣人顺心。
不仅害得圣人在武皇后面前失了面子,还连累阿耶受朝中同僚嘲笑。
太平公主和裴英娘曾经想过和她和平共处,她成亲的时候,姐妹俩欢欢喜喜叫她“阿嫂”,帮她扶稳歪了的花钗,扶她跨过高高的门槛。
她那时是怎么回应的?
她横眉冷对,想离间太平公主和裴英娘,然后一步步孤立太平公主——这种事她不是第一次做,长安的贵女们畏惧武皇后,不敢接近太平公主,她借机笼络了许多世家贵女,和太平公主打擂台。
小娘子们的争风吃醋,被她当成头等正经事,别人都长大了,只有她还活在十一二岁,以为阿娘是天地间最可靠的人,有阿娘,她可以什么都不怕。
阿娘和阿耶都走了,她去城外送别,和阿耶抱头痛哭。
阿娘不许她哭,上车之前,还紧紧抓着她的手,嘱咐她不能放过裴英娘。
她会不会受到连累,会不会被李显厌弃……这些阿娘通通没想过。
隔壁院墙传来几声娇笑,柔婉娇嗔中夹杂着李显憨厚的笑声。
他和韦沉香在池子里荡舟采莲,莲花早就开败了,是摘莲蓬的好时节。
赵观音拂去不知不觉爬满脸颊的泪珠,对传话的使女道:“把我的妆盒抬来,我挑几枝发钗,你亲自送去永安观贺喜。”
这个使女,是她唯一可以信任的人了。
使女不敢问她为什么倚着栏杆垂泪,躬身应喏。
文武百官们确认赐婚的旨意是真,纷纷往永安观送贺礼,这不出奇。
但是连慈恩寺的大和尚都给裴英娘送贺礼,实在是……
她把礼单子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啼笑皆非。
好好的出家人,婚嫁之事就别凑热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