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综同人)综红楼之重生之后(334)+番外

作者: 松影明河 阅读记录

可以说,这件事算是林如海前生之憾了。

而当今圣人比起六皇子,明显高瞻远瞩,知晓交趾的重要性。要不然,也不会接连指派王琦、林如海这两个能臣干吏到交趾去。

既然有了这个机会,林如海自然是要好好谋划一番,改变交趾在世人眼中固有的“蛮荒”印象,让朝廷不会再轻易放弃。

抱着这样的雄心,林如海到任之后,并没有急着干什么,而是先宴请了当地耄耋老人和土官们,尽量消除他们的警惕和敌意。

然后,他又多方走访当地土人,了解了他们心中怨气的根源,这才回到府衙,召集属官与幕僚,制定详细的规划。

或许是因着林如海态度一直十分友善,又或者是因为他这些天的走访起了效果,那些属官们虽然还是对他抱有一定的警惕,但还是愿意听他说话的。

等人都到齐之后,林如海先宣布了两件事:

第一,他准备在太原办学,推行教化,让交趾的太原人能和山西的太原人一样,读书科举,出人头地;

第二,他会联系中原商户,以合理的价格收购当地产出的粮食和药材,希望土官们配合,务必让双方都满意,谁也不吃亏。

这两条一宣布,那些本地出身的属官一下子就呆住了。

以往,被派到交趾的官员,多是出身广西云贵等地,书读的不精,捞钱的本事却是无师自通的。

这些官员之所以愿意到交趾这种穷乡僻壤里来,目的就是为了捞钱,捞够了就走。

当地土人为什么屡屡叛乱呢?

还不是因为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

但凡能有个安稳的日子,谁愿意冒着诛族的风险造反呢?

但这一茬官员走了,再来的还是那样,交趾的百姓已经是麻木了,对朝廷的期待也越来越少。

就在这个时候,林如海横空出世了。

他不但来了,还带来了一颗比海碗还大的夜明珠,一下子就穿透了黑暗,让土人们看到了光明。

第170章 林如海(四十九)

“林大人, 这……您说的可都是真的?”一个土官不可置信地问。

“自然是真的。”林如海答的斩钉截铁。

这两个月来,因到处走访而晒得黝黑的脸上,透出一股让人信服的坚毅。

从京城跟着林如海出来的文经历道:“大人来之前,诸位就不曾打听打听大人的官声吗?大人在山西任职时, 就曾因推行教化而得到过圣人的嘉奖。”

文经历与苏经理这回都跟着来了交趾, 因着交趾偏僻, 愿意来这地方当小官儿的人不多, 林如海就趁机让两个人转正了,成了正儿八经的八品官儿。

两人肯跟着来,本来就是感念他的知遇之恩, 如今得了实际的品阶, 自然更是干劲十足, 都暗暗发誓, 要竭尽所能, 帮助林如海在交趾做出成绩来。

因为他们来之前, 也查过交趾这个地方, 知晓来这里的官员, 大多数都泯然众人,再也没在朝堂出现过了。

——这明显是遭了圣人的厌弃了。

他们两个本就不入流, 圣人也不知道他们是谁, 怎么着都行。

可林大人本就是圣人心腹, 若是折在了交趾这里, 岂非太过可惜?

听了文经历的话, 这群属官面面相觑, 彼此都看出了对方的尴尬。

说实话,他们还真没有调查过。

这也不怪他们。

实在是朝廷派到交趾的官员几十年如一日,换几届如一人, 来了之后就是想方设法地压榨剥削土人,以便肥了他们自己荷包。

可以这么说,交趾百姓最不喜欢的,就是官员换届。

因为一旦要调换官员,就意味着好不容易被他们喂饱喂肥的这一批就要走了,新换上的一批饿狼,又要重新去喂。

所以,像别的地方这种一旦有新的官员到任,属官都会事先调查其以往的作为习性,以免不小心得罪了人的事情,他们早就懒得做了。

文经历有些无语,和苏经历、梁先生、葛放翁相互对视了一眼,就由年纪最长的梁先生出面,把林如海在山西办学、扶贫之事详细说了一遍。

当然,其中少不了不着痕迹的夸赞。

只是梁先生人老成精,说出的话让人觉得特别务实、特别诚恳,好像没有半点儿夸张的成分。

一众属官听得悠然神往,一个姓查的县令忍不住喃喃道:“若是我们这里,也有这样的盛景,大人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了。”

——交趾的人口其实并不少,物产也算得上丰富。可是为什么就是发展不起来呢?

说到底,还是他们这里读书人少,能考中进士的更是没有。

朝中没有人为他们张目,他们就算再勤劳,也就是那枝头上饱满鲜艳的桃子,只能眼睁睁地等着别人来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