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个书院混饭吃(19)
桓仪冷哼了一声,冲众人抱了抱拳。
“我劝各位还是三思而后行。文会偶尔为之,可以互相切磋、学习。但是开多了可是会浪费大量精力的,何况还要去教学生。”
桓仪在书院还是很有些名气的。毕竟少年高中探花,原先还是国公公子、皇子伴读。这样的身份可以知道许多普通人不知道的事情。如果能在桓仪这里得到一些指点,那对这些举子们来说,会是很大的帮助。所以许多人听了他的话都连连点头。
“是有道理啊!”
“是这么回事。”
桓仪竟然来拆台。林若阳实在没有想到。本来挺顺利的事情,叫他一搅和,前功尽弃。
周举人看林若阳脸色不好,就帮着说了一句话:“其实也费不了太多工夫。再说了,教书也不是必须的。各人看各人的情形,想教就教,不想教也无妨啊。”
“对啊对啊,教不教书都随意的。”林若阳见有人替自己说话,连连点头。又冲周举人感激地笑了笑。
桓仪扫了周举人一眼:“周兄上次不是说有个问题想与在下探讨吗?我今儿下午倒没什么事做。”
周举人跟桓仪搭了好几次话,桓仪都没有理他,一听可以得到指点,周举人自己立马高兴地冲桓仪抱了抱拳:“那真是太好了,一会儿在下备些小菜,桓兄可一定要来啊。”
“一定。”桓仪应道。
周举人:“天也不早了,我就先回去准备了。告辞告辞。”
大伙儿一看周举人走了,也纷纷告辞。
“刚才我的提议,大家都考虑考虑啊。”林若阳在后面喊道。
转眼间,亭子里只剩下了林若阳和桓仪。
“你什么意思?你不肯来我的书院做先生,我请别人来,碍着你什么事儿了?”林若阳生气地质问桓仪。
“谁说我不愿意去了?上回咱们不是说好了吗,等招到了学生,就来请在下,束脩什么的,都好说。”
林若阳:……
那都是她充面子的话呀。是说好了,可是一百两呀,一个月一百两。她哪里有钱请这么贵的先生?
“算了,当我没说过。”林若阳将那空了的两个碟子拿上,提着食盒走了。
回到自己的学房,林若阳是越想越气。
桓仪怎么能这样?这关他什么事儿啊?自己好不容易想出一个好点子,结果被他给搅和了。亏得自己还每天给他做饭!
她拿起一支笔,发泄似的在纸上写了桓仪的名字,然后打了一个大大的叉号。
“姑娘,姑娘。”红杏跑了进来,高兴地说道,“舅太太带着表少爷来了,赶紧回去吧。”
“舅母来了?”林若阳心情立马好了起来,将桌上的纸团了团,扔进了废纸篓里,“走,我们回家。”
当年,林若阳的母亲还没有出嫁,待字闺中时,跟自己的嫂子谢氏——林若阳的舅母相处得很好。林母过世后,谢氏可怜林若阳没了母亲,经常来照应她。
并且谢氏开着一个比林若阳的铺子大很多的绸缎庄,林若阳正想向她请教一下生财之道呢。
林若阳一进堂屋,就见父亲陪着舅母谢氏还有表哥杨思雁坐着,桌子上放着一大堆吃食、点心,还有好几匹布,一看就都是好料子。
“哎呀,舅母和表哥来就来了,怎么还带这么多东西?”林若阳嗔怪地说道。
谢氏笑道:“哪里有多少东西了?不过是几样吃食。至于布料嘛,咱们家别的没有,铺子里多的是这个。再说了,今儿这些料子不是白给你的,舅母我可是有事情请你做的。”
表哥杨思雁却噌的一下站了起来,像个炮仗似的说道:“听说有人欺负表妹了。是谁?哥哥给你揍他去!”
林举人忙道:“没有的事,没有的事。谁会欺负我们家阿阳啊。不过是因为阿阳非要开书院,村子里有人说了几句闲话罢了。”
杨思雁:“真没事儿?”
林若阳坐到了谢氏身旁:“大表哥,真没事儿。”自己这个表哥没别的本事,就是个直心肠,火爆脾气,跟哥哥似的,动不动就想跟人动手。
兄长归来
一家人坐在一起闲话一番后,杨思雁陪着林举人下棋聊天,林若阳则拉着舅母谢氏去了后院,她的屋子里。
林若阳的卧房在后院东屋,一进去,谢氏就看到了朝南的大窗户下,那一排绿绿的、嫩生生的蒜苗。
“哟,阿阳,这倒是不错,用水养些蒜苗,又好看,还能炒着吃。”谢氏一边围着蒜苗看,一边夸,“我们阿阳就是聪慧。”
“也就舅母觉得我好。”林若阳倒了杯茶,“舅母快过来坐。红杏,再往碳盆子里加些碳。”
“不冷,一点儿都不冷。”谢氏踱回桌旁,端起茶来喝了一口,问起了李财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