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重生追妻记(120)
李年送他出去,待走得远些,他才拉着杨洪道:“哎哟,我说杨太医,您就老老实实的照着陛下的吩咐做便是了,何必叫陛下担心呢。”
杨洪叹气:“可是这确实是正常现象,我也不能欺君啊。”
李年笑道:“杨太医,不是咱家说您,您年纪也不大,怎得就成个老古董了?您说的这些陛下如何不知,他吩咐您的话,也就是求个心安罢了,难道还真为这事儿难为您?”
杨洪边往外走边道:“陛下娘娘明明伉俪情深,又为何故意分开,可苦了咱们这些底下人。”
“嘘。”李年左右看看,道:“主子们如何哪里是咱们能谈论的,好好当好自己的差事便是了。”
杨洪点头:“也只能如此了,只是娘娘这几日格外生气,也不知是为了何事?”
李年脚步一顿,拉着杨洪的手,眼睛一亮,“真的?可是大将军夫人去过了?”
杨洪奇道:“公公怎么知道?”
李年呵呵一笑,轻咳一声,道:“猜的,猜的。”
陛下啊,您的辛苦没有白费。
李年又和杨洪说了几句,待他走远了,才转身小步跑回紫宸殿给赵从回话去了。
“真的?”赵从端着茶问。
“千真万确,陛下,娘娘她心里还是有您的。”就要看到帝后二人和好的曙光,李年也很是激动。
赵从放下茶杯,在殿里来回的走着,一向严肃的脸上带着明显的喜悦。
可是没多久,他便脚步一顿,转头问李年:“既如此,她为何还不回宫找朕?”
“这......”李年被问住了,为怕赵从伤心,只能瞎编一个理由:“也许......也许是娘娘想再在家待一些时日,等过了年再回来......”
这话说的他自己都不信,马上到年关了,哪有皇后在娘家过年的?就是再舍不得,也要回来了。
赵从轻撇了李年一眼,吓得他立时低头闭上了嘴巴。
桌上的沙漏在一点点流淌着,殿里静极了,赵从的身影被西落的太阳拉得老长。
“看来,不下狠招是不行了。”
李年刚想问这狠招是什么,便听赵从吩咐他道:“去找大将军,让他带话给皇后,就说......明日,朕就要在早朝上答应朝臣们选秀一事。”
“啊?”李年惊讶。
“去!”赵从将半张脸隐没在黑暗里。
“......是”
......
赵从一夜未睡,第二日早早起身,由着宫人给他穿朝服。
李年正在给他戴冕,突然听他问:“你说......皇后会来吗?”
吓得李年手一抖,差点将手中的冕摔掉。
他见赵从看过来,虽然面上没什么表情,一如往日威严,但眼中却带着一丝不易捕捉的紧张。
李年此时倒有些同情他,赵从是谁?他是说一不二的帝王,是整个天下的主宰,他想要什么不能得到?甚至不用说,只需一个眼神,底下的人便心领神会,将事儿办妥了。
可是如今,这位高高在上的帝王,他们的皇帝陛下,却在这里恐惧担心着自己的心上人会不会来找他。
李年擦擦眼角的泪,恭敬道:“陛下,您放心,皇后娘娘定然会回来的。”
赵从笑了起来,点点头,像是在安慰自己,“是啊,她会回来的,她还能到哪里去呢,只能回来。”
方才还觉得赵从可怜的李年忽然浑身一冷,打了个哆嗦。
他想,若是皇后娘娘还不回来,陛下会怎么办?
然而赵从已经起身往外走,李年来不及细想,急忙跟了上去。
“万岁爷起驾——”
宫内灯火通明,一道道宫门大开,众人围着赵从前往太和殿上早朝。
李年瞧了眼还没落下的月亮,在心中暗自祈求连草快些回来,否则他真怕赵从会做出什么无可挽回的事来。
***
今日早朝的气氛有些奇怪。
陛下明明处理事情得当,群臣也没什么异议,可是众人却总觉得赵从有些不大高兴,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不高兴越来越明显。
有臣子在后头轻轻撞了一下旁边的大臣:“哎,陈大人,您说,陛下这是怎么了?怎么瞧着不大高兴?”
那位被撞的大臣抬眼瞧了下上头的赵从,小声回道:“陛下心怀天下,应是为匈奴之事烦忧吧。”
几个月之前先帝去世的时候,匈奴的人趁乱骚扰边关,被连风的手下李好将军率军打退,匈奴人虽退了,可老毛病又犯了,接连几个月,总是不时的派兵小规模地骚扰边境,令李好很是烦扰,前些日子,他的奏折快马加鞭被送往京城,向赵从言明此事,请求他派兵支援。
不用想,陛下肯定在为此事烦扰。
想到这里,两人不禁感慨,陛下可真是不容易啊,病才刚好,就如此殚精竭虑,为国事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