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6)+番外
若说陆鸣说那种话是性格使然,但这章寄就是故意找茬了。
陆筠不怒反笑道:“章大人,皇上是真龙天子,从小受先皇的教诲长大,这些事压在你身上,你自然会出错,未免有错处,所以你只能分担一二,皇上却可以总揽全局。”
陆筠特地加重了“一二”。
不少朝臣差点崩不住笑出声,章寄本想让小皇帝出丑,没想到大家等到的是自己的笑话,有些恼怒,正待反击,陆策却开了口:“众位爱卿,齐王说的没错,朕确实也想再历练几年,和诸位多学些本事,只是有劳各位今后为国分忧,切勿懈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陆策的声音很冷很淡,但是语气很坚决。
众臣齐称不敢,道为皇上排忧解难是臣子本分。
周抟听到皇帝也属意暂缓亲政,感到一瞬意外,然后马上就换上了一份得意的神色。
亲政暂缓这事就此敲定,礼部草拟诏书,表达了小皇帝哀时下民生多艰,不宜铺张变动的意思,特许亲政一事酌时再议。
会议散后,楚王陆琅叫住了先行的陆筠。
陆琅:“堂兄,两月前匆忙出京怎得都没来得及和我辞别?”
陆琅正是弱冠之年,生的仪表堂堂,潇洒无比,家中还未娶妃,是以常年位列京城最有潜力单身汉榜首。可叹这陆琅一心想做个良将,无心儿女情长,一年有半年都混在武场,还有半年则腆脸去四处求教那些身经百战在京城养老的将军,这让不少春闺里的姑娘望穿秋水。
陆琅和陆鸣为一母所出,但陆鸣从小被教的十分板正,行事说话皆是一板一眼,甚是无趣,所以陆琅倒不亲近这位亲哥,而是同陆筠关系比较好。且陆琅最崇拜的将军正是陆筠之父,叔叔英王,因此笃定认为这位堂哥也精于兵法,时不时就上门骚扰一番。
陆筠一笑,道:“之前走的匆忙,未知会楚王,堂兄给你赔不是了。但为兄一去两月,你可是半封书信都没有来过,我还道是你心中不记挂这个我堂兄呢。”
陆筠温文尔雅的佳公子,一笑当真如春风。
陆琅也看呆了片刻,挠挠头道:“我实在有些分身乏术,柔然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我总觉着蹊跷,趁这两月便研究了所有邸报和边境地形图,心中疑问更多,不知堂兄是否有空来我府上一叙?”
陆筠心中一凛,立刻答应去陆琅府上坐坐,于是兄弟二人相携出宫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戏精秦王。。。。
☆、第 4 章
宫内,小太监回禀:“皇上,奴才无能,未能追回摄政王,不过远远的瞧见摄政王和楚王一起出宫了,看那方向约莫着是去楚王府了。”
陆策有些烦闷的挥手让太监退下。
陆策本以为散了会议,陆筠会像往常一样留下来,关心关心他昨日的食宿、功课,给他上上课,分析分析大臣言行,谁知道这次陆筠竟然头也没回的就出了门。陆策心中又纳闷又有点生气,犹豫了半响,还是唤了奴才去追,岂料还是晚了一步。
其实从前,陆筠愿意手把手的教他,一则是兄弟之情,对这个名义上的堂弟无上的维护和关心,二则是报答先帝的养育之恩,毕竟先帝养育教导了他二十年,投桃报李,陆筠这一朝辅佐君王就分外用心。
这次回来,陆筠却发现陆策已经长大,无论说话行事都有帝王之风,离开他的两个月,朝中也没什么荒唐事传出来,陆筠认为也许是该放手的时候了,以后只需看着他,陪着他,帮助他就好,不需时时刻刻管着他,护着他,束缚着他。
这份苦心陆策显然还没体味到,遭受了冷落的陆策,翻出了陆筠几年前写给他的《国策十论》细看。
《国策十论》是陆策父皇驾崩那年,陆筠写给他的。陆策永远记得这个秋天。
那时候,陆策还不到十二岁,扶着大行皇帝的灵柩,披麻戴孝的他感到孤单且无助。皇家的孩子早慧,陆策又格外早慧,所以他知道,这灵柩中躺的是疼他、爱他的父亲,也是他的倚仗,有父皇在好像就好像有一片天,现在他的天塌了。
站在秋风中发抖的陆策,突然感到一股温暖的气息将自己环绕,原来是陆筠上前,半跪在陆策身前,伸手将他搂住。
陆筠柔声道:“策儿别怕,这万里江山,我一定帮你守住。”
陆策终于倒在陆筠怀里放声大哭。
之后,陆筠挑灯了一个月,将多年的笔记、心得整理成这本《国策十论》交到了陆策手中。陆策那时候也意识到,纵然天塌了,也还有陆筠这块大地支撑着他。
想到这,陆策笑了,如月如日的面容拨开云雾,散去不少阴厉愁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