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求合作(探案)(14)+番外
这就是“飞花令”一案的综述。
第一桩案子发生在昭和元年春。
案发地在西城美人丘,死者是暗、娼,二十八岁,发髻上插的是艳黄色的迎春花,纸条上书:春花春月年年客。
第二桩案子发生在昭和元年秋。
案发地是距离京城不到五里地的一处野树林,死者是个十八岁的小媳妇,发髻上插着菊花,纸条上书:不是花中偏爱菊。
第一桩“花”字在第二,第二桩“花”字在第三,以此类推。
今年六月死了第十四个,死者是花间楼的头牌,案发地是她的房间,发髻上插了一朵硕大的荷花,纸条上书:花底忽闻敲两桨。
……
十四桩案子,谢熙最熟悉的是最后一个,所以,他去库房找来了卷宗。
古代没有先进的技术,能保存的证据有限,卷宗极为简陋。
除了几个疑似的脚印尺寸,飞花令,一脉相承的毛笔字,同样的竹纸,其他的什么都没有。
作者有话要说:
第一桩案子来啦。
因为要等第一个推荐,字数有点少,抱歉抱歉。
备注:春花春月年年客,为纳兰性德的诗句。
不是花中偏爱菊,为元稹的诗句。
花底忽闻敲两桨,为欧阳修的诗句。
第8章 偶遇
案子始终不破,原因有二:一是凶手高智商,有反侦查能力;二是凶手谨慎,选择的地点足够隐蔽。
但花间楼这一起,凶手在地点的选择上忽然有了极大变化。
这说明什么呢?
偶然,自负,还是挑衅?
或者,三者兼而有之?
商澜决定按倒序,把每个案发地重新调查一遍。
研究完卷宗已经中午了。
谢熙把卷宗收起来,道:“饿了,吃饭去,我请客。”
商澜也饿,但她不想去。
原主和谢熙虽不曾订婚,但六扇门的人大多知道那段历史。
祁劲松让她和谢熙搭档,不过想借此让她知难而退罢了。
她不会这样认输。
工作没关系,肯定混在一起,可如果吃饭还在一起,只怕……
六扇门的人都不笨,谢熙大概猜得到她在顾忌什么,指了指外面,说道:“刘哥吴哥回来了,这案子现在在他们手上,叫上他们,咱边吃边聊如何?”
刘汉和吴正明才回来,正在门外跟其他同僚抱怨“飞花令”的案子难办,粗声粗气,屋子里听得一清二楚。
原主认识这二人,虽没怎么接触过,但知道他们是六扇门的老手,经验丰富,比谢熙这样的半吊子强多了。
商澜答应了。
谢熙去邀请刘吴二人,二人答应得极爽快。
一行人往西城区去了。
京城最好的酒楼大多在西城,谢熙选了离花间楼最近的味丰斋。
味丰斋是小馆子,门面不大,但以砂锅大鱼头为代表的江鲜乃是一绝,菜价不俗。
谢熙有钱。
他家是丝绸大户,有丝厂和作坊,京城的几个有名的大绸缎庄、绣坊有谢家一半。
谢熙行二,家里生意由大哥继承,他只吃分红。
即便如此,他也是捕头中最有钱的一个。
四个人在大堂里坐了。
谢熙点了招牌菜,其他三人各自点了喜欢的时蔬和野菜。
主食是四碗米饭,一盘蟹黄包,再加两壶竹叶青酒,便足够了。
人多,上菜不快。
几人就着茶水聊了起来。
刘吴二人正对此案一筹莫展,如今由商、谢接下,都自觉如释重负,便也不藏着掖着,把掌握的情况说了个一清二楚。
此案前五起在顺天府管辖范围内,负责的推官是老手,破过不少大案。
但此案凶手狡猾,推官用尽浑身解数仍破不了案,第六起时,皇上亲自下了批示,让他们移交给六扇门。
然而六扇门也不成,经手的捕头换了一茬又一茬,始终抓不到人,女人还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死。
刘、吴二人从第十三起开始接手。
案发时间是二月十六寅正,案发地为西城怡情楼旁边的胡同里。
死者是一名十六岁的妓子,被发现时头上插着一支蔫了的海棠花,仵作推断,死者在四个时辰前死亡。
因前一天夜里下了雨,捕头们找到了比较清晰的脚印,不到九寸长。
他二人接手后,找到先前被怀疑过的二十三个读书人,把他们的鞋子量了一遍,发现有四个尺寸差不多的。
但当时恰逢花朝节,四人不是有不在场证明,就是根本不在京城。
脚印没起到任何作用。
花间楼这一起,死者丽娘当天因偶感风寒并未接客,一直在自己的独门小院休息——此小院与后门毗邻,后门经常开着,守在那里的龟公是个老头,精神不济,常常溜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