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他要上天(180)
符彦卿点点头:“这无妨,你尽管去跟玉尘将军讨要兵卒即可。”
赵元朗又说:“届时一旦打起来,或许还要援军前来帮忙。国公若信任元朗,请给元朗调动其他地方军士的权力。”
符彦卿和赵元朗的父亲是故交,看着赵元朗长大,对赵元朗很是信任。
他从没设想过赵元朗会有反动之心:“可以,我这就去请皇上许你任意调兵之权力。你呀,赶紧去训军,务必把敌军打个落花流水!”
赵元朗下跪:“末将定不负国公厚望!”
于是,赵元朗带着几个亲信及弟弟,在一个吉日率领大军离开汴京,往西北方向行军。
但没几天,军队就听说,朝廷怀疑赵元朗谋反,已严守他们的回归。
军士们人心惶惶,来到陈桥驿休息整顿。
他们看主帅一心一意为前线战事筹谋划策却被诬赖为逆臣贼子,都为主帅感到愤愤不平。
他们军心涣散,无心去前线攻打敌人,夜里在营地喝酒解闷。
赵廷宜在将士当中,假装醉酒而胡言乱语。
“可怜呐!忠臣拼死保家卫国,君主却一心要我们的命!朝廷停发了我们的军粮,这是认定我们要造反啦!”
负责发放粮草的队长是赵元朗的结拜兄弟,他私自扣押了军粮,制造了朝廷不给前线送粮食的假象。
军士们听了赵廷宜的话,也都纷纷附和。
“我们还打什么仗?我们不是被敌军杀死,就是被朝廷饿死!”
赵元朗的朋友说:“我们没有造反,他们都认定我们造反了。我们若不反抗,必死无疑。还不如破釜沉舟,回去与禁军搏一搏,或许我们都能成为新国功臣!”
赵廷宜说:“有道理!当今皇上年幼无知,凡事都依靠太后做主。太后又是个女流之辈,妇人之仁,不懂朝政。如果长期这样,国力必定衰弱。”
赵元朗的朋友说:“赵帅文韬武略,正值壮年,不但擅长军事,还很懂政治。我们若拥立他为新帝,必定受到重用和重赏。”
军士们都心动了,与其被当朝惩治还要被后人唾骂,不如当开国功臣扬名立万。
赵廷宜说:“赵帅听闻朝廷怀疑他,喝了不少酒,在营帐里歇下了。他为人厚道,对君王忠心耿耿。若我们不逼他,他不会轻易反叛。”
赵元朗好友说:“我房中有一件黄色披风。趁他没醒,我们赶紧给他披上。届时他进退两难,必定会选择其一。”
赵廷宜说:“军中会织造的人,等会儿就去把披风改成袍子。赵帅是大丈夫,必然不会甘于给昏庸之主俯首称臣。我们极力劝说,他必定带领我们走向辉煌!”
军士们纷纷附和,好几个人手忙脚乱的把披风做成了一件黄色袍子。
弄好一切,已是三更半夜。
赵元朗在自己的营帐里一直没睡着。他听到众人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才假装打呼噜。
赵廷宜等主要将士进来,给赵元朗披上了黄袍子。
帐外的军士及帐内的军官都一起跪下,三呼万岁。
赵元朗睁开眼坐起来,看了看他们就又看一眼身上的黄袍,问:“你们这是?”
赵廷宜拱手说道:“主帅,我们被朝廷当成了叛军,往前没有军粮可以对抗敌军,往后没有国家可以栖身保命。主帅文武双全,定能给我们建立一个朗朗乾坤的帝国!”
好友说:“请主帅护佑我们,带领我们回家与妻儿团聚,给我们洗清叛变的罪名!”
军士们呐喊,连连请求赵元朗带领他们返回京城。
赵元朗站起来,假装犹豫不决。赵廷宜和好友上手给他穿好黄袍子。
军士们又再次三呼万岁,说如果赵元朗不答应当皇帝,他们就跪地不起。
赵元朗长叹了一口气,忍住笑意说道:“天命难违,朕就顺势而为,带你们回家!”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军士们都因为好不容易劝服主帅而感到高兴。
赵元朗和赵廷宜、好友相视一眼,哈哈大笑。
翌日休息够了,吃饱喝足了,他们离开陈桥驿,沿路返回汴京城。
赵家妻儿在军队出征没两天就去了宋州。
他们离开了京城才派人跟赵玉尘说他们要回老家住一段日子。
此时,军队来到宋州,赵元朗和赵廷宜只是看一眼家人就又要继续赶路。
他们打算等成功篡位之后才接家人回汴京。
符若沂得知二伯和丈夫要回京城夺走柴氏的皇位,心情复杂。
她担心符氏一家安危,跪地求道:“二伯,请您饶恕我父母,放过我姐姐和弟弟!”
赵元朗答应:“只要你符氏一族不与朕对抗,朕必定友好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