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是门技术活(135)+番外
良久,黄宜安才抬起头来,将书信递给对坐的张溪。
张溪一愣,没有去接,怔然道:“这是澜弟写给你的信……”
为什么要给她看?
“张姐姐一看便知。”黄宜安叹道,“信上并无不可对他人言者……”
张溪将信将疑地接过书信,低头一看,又是欣慰又是心酸,半晌,喃喃叹道:“这个傻小子……”
这应该是两人之间的第一封也是最后一封书信了,竟然被自家的那个傻弟弟写成了一篇农学论著,真是……
世间情痴,不过如此!
“那安妹妹看过之后,还打算去西北种棉花吗?”张溪试探问道。
私心里,她是希望安妹妹能给澜弟留一点念想的,然而理智却告诉她,此时断得越干净越好。
黄宜安却没有张溪的纠结犹豫,闻言立刻答道:“当然!
“既然四少爷已经查明西北棉花种植堪比山东、苏州一带,而高昌国的长绒棉亦极有可能在关内种植,且还获取了大量长绒棉的种子。如此天时地利,自然要试种一番!”
黄宜安的果断让张溪惊讶,也让她心情复杂不安。
黄宜安知晓张溪所忧之事,遂劝慰她道:“四少爷能给我写这么一封信,说明他是个纯正善良之人。我能够回报给他的,便只有让像他一样的边关将士,不必再忍风受冻、戍边御敌!”
未来,天气会越来越冷,冬日会越来越漫长,处于苦寒之地的西北将士,对于棉花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紧要。
张溪闻言,心中大为震动。
安妹妹小小年纪,却能在窘境中不忘初心,实在是难得。
如此看来,安妹妹和澜弟着实般配得紧!
都怪皇帝横插这一杠!
张溪咬牙。
第98章 公主邀约(一更)
乾清宫里,正在与张圭谈论晚间去城楼观灯,以示与民同乐的祁钰,猛然间打了大大的喷嚏。
张圭关切道:“陛下可是龙体不适?”
祁钰摆摆手,道:“朕近日身体颇佳。大约是倒春寒,今日又穿得单薄了些吧。”
张圭便道:“晚间登楼观灯,陛下务要多添衣物,不可着凉。”
祁钰笑道:“多谢元辅,朕记住了。”
张圭便与祁钰细细商量起登楼观灯的礼仪细节来。
祁钰认真受教。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从他登基的第一天起,张圭便如此教导他。礼仪,乃国之根本,更是君威的体现,不论大小,俱不可废。
譬如登基大典之隆重,再如登楼观灯之亲民,又如数月之后,将要举行的大婚典礼……
……
傍晚时分,便有灯笼点亮,昏黄的烛光,与天边的晚霞相互辉映。
黄家也挂了几只花灯,有宫中赏赐的,也有黄宜安带着黄栋和黄宜宁、黄梁姐弟两个亲手做的,形制各异、色彩不同,将简朴的小院儿装点得漂亮又温馨。
戚氏如今已经怀了六个多月的身孕,哪怕她身姿纤瘦,又有厚厚的棉衣遮挡,依旧孕味十足。
王氏等人都不敢劳动她,只让她坐着安歇。
黄伦因戚氏孕期情绪变化极大,一直以来只要有空就都守在她的身份,更别说是眼下这种清闲欢聚的时刻了。
怕戚氏枯坐无聊,黄伦便搀着她在院中散步,指着挂在树梢、檐角的花灯,说些玩笑或是灯谜之类逗她开心。
王氏带着黄宜安和黄宜宁两个在厨下做汤圆。
黄伟则在书房考校黄栋和黄梁的课业。
日子平淡而温暖。
似乎除了家中下人多了些,与往年并无任何分别。
可黄宜安却明白,一切都不一样了。
暗自叹了口气,黄宜安将所有的幽怨、担心与无奈,都深深地压在心底。
这是她在家过的最后一个元宵节了,绝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让大家也都跟着忧心不乐。
等汤圆出了锅,黄宜宁领着黄栋和黄梁两个欢呼雀跃,争先恐后地要尝鲜,热闹的喧嚷顿时将黄宜安心中的郁气一扫而空。
“小馋猫!活像是没有吃过汤圆似的!”黄宜安拿勺子挥开几人就差伸进锅里的手,笑道,“别急,都有!都有!”
黄宜宁嘻嘻笑道:“那怎么能一样?这可是大姐独创的汤圆,天下独一份儿呢!嗯,叫什么名字好呢?不如,就叫‘皇后汤圆’好了!”
黄宜安听罢,哭笑不得,拿勺子轻轻地往她面前挥了挥,驱赶道:“去去去,别添乱!”
王氏见状,连忙拿了碗过来盛汤圆,笑道:“都别着急,每个人都有汤圆吃!”
女儿不乐意当这个皇后,是她和丈夫紧守的秘密。
二弟一家不知道内情,只知道家中出了位皇后,满满的自豪与骄傲。言语之间,经常会不经意地流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