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生(40)
都是嫡嗣,就因为自己生得晚,这辈子就得屈居人下,凭什么?
虽然次子们若是幸运的等到了长子的早殇,得以继承家业,会重复父母的所作所为,同样的培养次子打压次子,但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人总是难以接受的。
但父母对次子们的打压并非无底线的,若是次子们能够带来更多的利益,那么父母也不介意让长子英年早逝。
公卿贵族们陷入了内部争斗中,宗室们拉不到帮手,趁着这个空挡,兆毫不客气的给宗室们按了涉嫌诸公子们谋反之事的罪名。
之前的宫变参与的不止四公子,葛天侯的子嗣们有一个算一个全都直接间接的参与了,只是四公子最先杀到葛天侯的宫室罢了。
如此多的少君们都被问罪处死,宗室因涉嫌而被处死自然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五服之内的合法公族死得一干二净,兆的地位稳了。
☆、第二十章劝分
“母后可曾想过自立一族?”
母子对弈时兆突然冒出了如此一句。
小君诧异的看着兆,没明白这位这段时间同自己斗得厉害的便宜儿子什么意思。
一山不容二虎。
权力更不容人分享。
在联手瓜分了葛天侯的权力,将葛天侯完全架空成摆设后便宜母子情自然也到了头。
葛天侯所有的子嗣中兆无疑是最优秀的,但根基终究太薄,年纪也太轻了,急躁了,小君很快联合公卿贵族们让兆冷静了下来。
原想着实在不行便务色一个偏远旁支的婴孩为嗣君,孺子国君是需要执政者的,已拥有权力的小君自然也不再担心新君不是自己的儿子便将自己赶走,然而,冷静下来的兆表现出了相当出色的能屈能伸,从心得不要太真诚。
凭心而论,小君也不想同兆撕破脸。
葛天侯还没死呢。
小君同嗣君完全撕破脸,国君就该有机会复出了。
葛天侯的合法子嗣是死干净了,但他才四十多岁,加把劲再生几个也不难。
兆解释道:“母后是嫁给大君的,您即便有子嗣,也只能继承大君的姓氏,而非您的姓氏,母后甘心吗?”
冠姓权在人族宗法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看人族若非迫不得已不愿嫁婚,即便嫁婚联姻也绝对不会让看重的继承人嫁出去便不难发现冠姓权有多重要,而嫁出去的孩子再不能继承家业,分家财也只能分一点汤水。究其本质,不过是因为嫁婚者的后代继承的是别人的姓氏,是外人。
合婚也罢,娶婚也罢,总是有子嗣继承自己姓氏的,因而这两种婚姻的孩子都有家业继承权,区别只在于长幼次序,而嫁婚是完全被剥夺继承权。
一个贵族子弟若是被嫁出去,等于被放弃。
哪怕是嫁给国君,本质上,小君也是被家族给舍弃了的,而被舍弃的原因也不难查出来。
小君是老二,前头有个身体健康的老大,并且老大已经有了孩子,不需要次子当后备了,再留着次子很容易出事,正好需要同国君联姻。
这也是很多次子们的命运,在长子地位稳固不再需要后备时,这些同长子年龄太近的次子隐患就得妥善处置。
若长子能够压制次子,亦或次子足够安分认命也就罢了,若否,小君就是典型。
小君被兆惊到了:“你父亲还没死呢。”
老子还没死儿子就迫不及待教唆嫡母改嫁,泱泱帝国七千年头一遭啊。
兆反问:“那又如何?母后不想留下自己的血脉,传承自己的姓氏吗?”
小君....自然是想的,只是现实不允许,这么多年也只能放弃,如今,她想起了很多年前自己的志向。
成为家族的宗主,让家族更上一层楼。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她是次子,是长子的后备,长子不死,次子便永远都只能是后备。
她不甘心,然后被嫁给了葛天侯。
兆道:“若母后想,儿臣定倾尽全力帮助母后。”
小君沉默了。
她错了。
这家伙不是从心从得真诚,他是真正的智者。
一针见血。
她与公卿贵族们的联盟便在于她是后妃,需要依赖前朝,需要家族的支持,哪怕同长兄感情淡漠,也会携手共进。
若她有了自己的家族,娘家对她而言还有价值吗?
甚至于,要维持自己的家族,她还能像从前一般毫无顾虑的利用公卿贵族们打压兆吗?
兆并不着急,他还很年轻,小君哪怕思考个十年八载他也等得起。
***
变法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成功者固然赢家通吃令人羡慕嫉妒恨,但很少有人会看到赢家背后那数之不尽的失败者。
在私田与井田冲突,土地制度问题越来越尖锐,哪个国君不想变法,不想让每一块土地都交税?再不交税国君就没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