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梦神赋/龙城诀(859)

作者: 沪弄 阅读记录

孟冬看得出乾隆的无助,那种无助,源自于他已经是一个孤独的老人,却仍有一堆头疼的麻烦事要解决。

孟冬试探性的问了一句:“皇上难道就没有想过,孙辈之中……”

孟冬没敢说下去。

乾隆笑了笑,道:“怎么可能没想过?朕知道,你说的是绵亿,朕把他接到宫中抚养,看着他一天天长大,就像看到了当年的永琪一样。

他的文治武功虽不及永琪,但心地却与永琪一般纯良,若做帝王,必是一代仁君,是朕这几个儿子不能及的。

可我大清,从没有隔代传位的先例,前朝倒有一个例,明太祖传位于建文帝,又被叔父燕王夺了去,这实在不是个好的例子!

朕只怕,把这江山交于他手中,他也坐不稳。那些有野心的人,比如永瑆,甚至朕的那些侄子们,定会以‘有子尚在,传位于孙,不合祖制’为借口,说不得哪一天就效仿前朝了!

朕的远近大小侄子何其多也?他们中,不乏手握兵权、立有战功者,不可小觑。万一叔侄们自相残杀,曾经那些天下会的余孽会不趁虚而入?

到时候,朕也不必担忧大清的国君是不是朕的嫡系子孙,朕得先看看还有没有大清了!可朕已然长眠地下,难道还能指望能像神仙一样附体凡人,来劝诫儿孙什么‘攘外必先安内’吗?”

孟冬听了这番话,不得不赞叹,君王到底是君王,即便年事已高,也依然深谋远虑。

她静默半晌,想了又想,心中又生出一个主意,低声问了句:“如果……绵亿来做永琰,永琰来做绵亿,是不是就合乎‘祖制’了呢?”

☆、第426章、促定局

乾隆愣了一下,惊诧的说:“你的意思是……”

孟冬点点头,道:“也许永琰可以装病十天半月、甚至一年半载,但绝不可能装病十年八年吧?

如果永琰顶替绵亿,被懿泽接回荣王府,名正言顺。现今的荣王府人丁稀少,与外界少有交集,永琰在那里慢慢重新成长,会很安全,皇贵妃在天有灵,也会放心的。

而绵亿顶替永琰,继续留在宫中,以其聪敏好学,若得皇上悉心培养,未必不能及当年荣亲王,皇上依然遵循‘父传子’的‘祖制’,与先前无有任何改变,还能掀起什么波澜?”

乾隆没有回答,只是默默思索着、疑虑着、盘算着。

孟冬知道乾隆在迟疑什么,因此又为其释疑道:“永琰年少,常在宫闱之中,少有外出,您所忧虑的那些野心勃勃的人,多半在外,压根就没见过永琰几次,即便偶尔在大典、宴席上看见过一眼两眼,也是远远的。而且,绵亿和永琰本来就容貌颇为相似,只有三年多的年纪相差,随着时间,这个年纪差是完全可以被忽略的。”

乾隆轻笑道:“外人或许不能分辨的那么清楚,但自家人总认得。”

孟冬立刻又搬出了另一套说辞:“先前的香妃娘娘和今日的容妃娘娘虽是亲姐妹,但容貌相差许多,年纪也相差许多,当年的宫妃宫女,哪个不认得此二人?

可太后愣要说这个和贵人就是那个和贵人,谁又敢说不是呢?连他们的兄长图尔都,不也认帐了吗?

皇上是九五之尊,诸位娘娘和阿哥,都依附皇上而存在,对皇上的敬畏之心自然更胜过太后。皇上若说这个人是永琰,谁又敢说不是呢?只要自家人认可,外人根本没有机会不认可。”

乾隆又笑问:“就算如你所说,他们对朕有敬畏之心,朕说一是一,可等到朕两眼一闭,他们又变卦了,该当如何呢?”

孟冬并没有直接回答乾隆的问题,而是反问道:“皇上当日那样排斥容妃,为孝敬太后才勉强接纳。可如今,太后早已仙逝,容妃却独揽协理后宫大权,皇上还是默认了,这是为什么呢?”

乾隆只是笑而不答。

孟冬便替乾隆答道:“四妃共同协理后宫,本是论资排辈而成的局势,可愉妃疯癫、颖妃软禁、惇妃失踪,这些又都难以对外人道,皇上为后宫安定,而摒弃个人好恶,实在让人敬服。”

乾隆看着孟冬,不由得赞赏道:“明局势,善言辞,难怪当年太后那么喜欢你。”

孟冬笑道:“皇上谬赞,臣媳不过是说了些实话罢了。皇上自然明白,大多人在做出决断时,都必须先考虑当下时局中的自身利弊,而后发现,一切已成定局,改变并没有那么容易。”

乾隆叹道:“你说的不错,太后在时,已将容妃扶为妃位数年,的确已成定局,而后她谨小慎微、待人和善,上下称赞,朕也实在没有理由反驳。但这件事,不可能拿来与朕培养储君相提并论。”

上一篇: 被死神遗忘的人 下一篇: 醉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