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宋徽宗(463)+番外
他也只好在奏本上好言好语的批示:我就是问问,武臣之中最信任你们两个,既然你们不愿意,朕再问问别人。辞职就不必了,你们工作不忙。
高蜜值夜班,童贯已经准时休息去了。这时候恰好端茶过来,偷眼一瞧,看的清清楚楚,立刻愤恨道:“官家和他们说的事,虽然有些危险,但他们这些做官的,一个个都说愿为官家肝脑涂地,在所不惜,等到官家把事安排给他们去做时,又都开始贪生怕死了。”
林玄礼无奈的笑了笑:“不是。”
高蜜吹捧道:“官家近年来脾气越发好,柔和的像菩萨神仙一样,到叫他们一个个的跳起来作威作福。天底下的东西都是官家的,别说是卖,就算是送人,他们管得着么。一个个的,全都不奉诏。”
林玄礼叹了口气,往后一靠:“你不懂。这事儿我没跟他们说明白。其实。。。这件事没法说清楚。”
[陈庆傲慢,其他的海商会有身份和目光产生的局限性。我不指望他们能在国外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称王称霸,只要他们去打下基础——普及儒学、普及中国话,给大宋的征服做好准备。出海殖民的海商必须多,人多才难成气候。]
[官员绝不会做这件事。能到我眼前的,都是读圣贤书,满口仁义道德的人。这种人能党争,能内卷,不可能出去为我抢劫。只有不择手段的商人才能做这件事。]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他们的首领不能太高瞻远瞩,只要一心想着兼并土地就是最好的。]
[最近十年让百姓休养生息,很好,总人口增加了一百八十多万,我都不知道他们怎么这样能生,但再过些年,激增的人口就必须向外扩张。官员和商贾兼并了万倾良田,这是个收回被兼并的土地的好机会。]
[我的商业帝国里上数的人,居然没有一个愿意做这事儿的,啧。]
高蜜确实不懂,只是虔诚的看着他:“官家,倘若您瞧得上高蜜,不论上刀山下火海,或是出海数十年,小人什么都愿意,绝不说半个不字。”
林玄礼凝视着这个从自己小时候就跟在身边的内侍,他现在已经三十岁,面庞倒是比较年轻,看起来,还挺真诚的。
高蜜趁热打铁的道:“那些文臣武将,各有各的家世牵挂,上要光宗耀祖,下要挂念着子孙后代。唯独小人等阉人,无牵无挂,一心只想着为官家效力。各地监军,禁军三帅,就连官家现在最看重的市舶司,用的都是阉宦。像出海作战这种事,官家一样可以用小人。小人在官家身边习文练武多少年,绝非酒囊饭袋。杨思勖做的,小人也做的。”
林玄礼沉吟了一会:“你说的有道理。”好有道理,几乎说服我了。
……
朝臣们也顾不得‘官家’最讨厌党争的问题,纷纷聚在一起探讨,如何说服官家放弃这个计划。之前准许海商购买弩箭、携弩出海,已经让官员们感到十分不安。
不奉诏只是第一步,还得想尽办法让官家收回成命,一部分人还希望官家能顺便收回每年拨给火器营的大笔钱财。
“官家是一门心思的,打算让这些商贾,在海外开辟田产。”
“官家总是轻视武备,自己研究武器,还想卖给别人,这武器就不该研究。”
“官家平日里对相公言听计从,现在也劝不住么?”
“这事……动摇国本啊!”
“官家满心都是天下大势,四海都容不下,可现如今,官家无子才是最大的国家大事。”
有人提议:“让商贾拿火器出海,确实不行。如果派水军呢?”
一言既出,全场都安静的像半夜的乱葬岗一样。
苏轼手里的胖猫不明觉厉的喵嗷的一声,疑惑的左右看了看。
短暂的寂静之后,其他官员都用看叛徒奸细卧底的眼神看着他:“派谁去?那些武人,能信?”
“即便出去时都是忠臣,难道太*祖当年不是后周的忠臣吗?”
“武人携带火器,远行到海外,必然占山为王,给朝廷拿腔作调。”
“五代十国的历史你们没读过?”
徐绩不是很乐意他们用‘每一个武人都是潜在的谋反者’的态度说话,当然他也不支持官家派水军。不是每一个武人都有可能谋反,而是谁当上封疆大吏,谁就有九成几率产生不臣之心,另外一成可能是黄袍加身。江船不是海船,海外无缘无故的攻打别人国家不合理,即便是完成统治,海外番夷也服王化,甘心做大宋子民,那赋税也运不回来,堪称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商贾之流也好不到哪儿去,指望商人能经营一片国土,弘扬天朝威仪吗?别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