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妃她永不认输(93)
“这也没几步路,这么难嫁我还不是嫁了。”
“小姐现在一点也不知羞,一口一个嫁字。”新月扒在门外朝着里面笑道,没等大月转身对她说教,她就一吐舌头快语道:“老夫人来看小姐啦!”
“祖母来了?”池虞连忙起身。
“我的乖乖儿要嫁人了,祖母当然要来。”池老夫人满脸笑意在老嬷嬷的搀扶之下缓步进来。
池虞立于铜鹤高烛台下,蚕丝百仙罩透出的柔光映在她脸上,妆容恰好描绘出她精致的眉眼,光艳照人。
池老夫人打量她片刻,见处处妥当,无一错漏,又想着白驹过隙,一晃眼那只会抱腿哭鼻子的小女童都要出嫁了。心下更是感慨万千,眼睛都微微润湿,轻轻招手道:“阿虞来,我们坐下说,这一天你还有得累了,省省力气。”
池虞乖顺地让婢女搬着凳子坐在老夫人身边,听着长辈教诲,时间过得飞快。
喜婆适时在门外催了一声,“小姐要准备出门上轿啦!”
池老夫人才慌忙指挥道:“快!凤冠带上,带上!”
池虞却不慌不忙安慰,“祖母莫慌,都准备好了的。”
大月捧来凤冠,半月和新月带着簪饰,三人齐力在囍婆第二声催促下完成了最后的准备。
扶着大月的手,池虞在上轿前于薄雾之中回头望去,池府的檐角都被红色染上了一层喜色。
“出发吧。”池尚书对着她神色复杂,挥了挥手,“出嫁后,切莫任性,去通州……千万小心。”
喜婆掐着时辰拿出精致的黄金囍鼓,伸出手在红皮鼓面上一敲。
咚——
悠长重鼓声在茫茫的晨雾中传开,一支百来人的骑队立于涛海一样的野草中分作两列,两面巨大的牛皮战鼓上头一回绑上了格格不入的红色绸带。
一位年轻的将军身着黑甲 ,坚冷威仪,黑底红纹的旌旗在他的头顶猎猎作响。
站于左右战鼓之下是两位同样身着黑甲的精瘦男子,他们声音洪亮震响原野:
“易正乾坤,夫妇为人伦之始;
诗歌周召,婚姻乃王化之源。”
咚——
“鸣凤锵锵,卜其昌于五世;
夭桃灼灼,歌好合于百年。”②
池虞在礼官的清亮舒缓的唱礼声中,手持团扇遮面被簇拥着往定北王府的礼台而去。
一路香风摇曳,彩花如雨。
在夹道的宾客一声声恭喜之中,还能听见几句不和谐的奚落传来,不轻不重,但也没遮没拦。
“嘻嘻,一个人成婚,这也是大周独一份的殊荣。”
“要我说,别去了通州转身就被送了回来,到时候可难看。”
“王府大婚铺陈得如此豪奢,面子给得倒是大,那又有什么用呢,夫君不疼人,连婚都不愿意回来成……”
池虞脚步没停,团扇遮挡之下只露出一双明亮的眼睛,与柳眉一同勾勒出一副风轻云淡的模样,步伐缓缓将这些话语都抛之脑后,只留下一个矜贵窈窕的背影和能晃晕人眼的奢华贵气。
玉珠铃叮,鼓乐靡靡。
定北王妃衣香鬓影坐于五步玉阶高台的正座之上,与池虞远远对上,便露出欢喜之色,她是真的喜欢这个儿媳,燕都贵女之中能像她这般豁达坚毅的寥若晨星,更何况这还是头一个让她儿子能主动送回一对大雁的。
喜娘引着池虞上前,步上高台,让她落落大方的姿态一览无遗。
任谁都能看出,她心中并无委屈。
这便让周围冷言暗讽的声音弱下去了不少。
“一拜天地!——”
拖长的腔调,显得格外肃然,池虞朝着东方缓缓蹲礼弯腰,满头的珠玉叮铃脆响,天边的红日也悄然探出晨光,东方渐染。
咚——
战鼓闷雷沉沉,悠远荡响。
“二拜高堂!——”
霍惊弦缓缓跪下,他的面前是一无字的衣冠冢,历经风霜屹立不倒,一如他傲骨如刃,长立不屈。
此刻他却弯下了腰,脸色沉静又专注,一丝不苟行了这一拜。
咚——
池虞从锦布垫上起身,左转的同时目光掠过定北王妃脸上流露而出的那一抹遗憾和惆怅。
这一场大婚,缺少了两个男人。
一为定北王,二为定北王世子。
婆媳二人便一同在这高台之上,共饮这秋风玉露,尝这心酸离合。
池虞转了身,却没有依照约定的方式,对着原定的方位站定,而是继续转,直至自己面朝向北方。
玉阶之下,围观宾客齐刷刷愣住,又不知道是谁开始挪开,渐渐她朝着的方向竟就空出了一片。
司仪愕然看着她,飞快瞟了一眼也一无所知的王妃,不知道怎么一路都循规蹈矩的世子妃忽然临时跳出了他们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