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知梦(24)
于是孙长青这才接见了他。
“先恭喜孙将军了!”人未到声先达,面如冠玉的官员穿着常服踏雪而来,随手摘下了披在身后的斗篷,一番文士风流姿态。
“将军?”孙长青不解。
陆逊微微一笑:“长青兄何须惊讶,此番你进京,自然是要封将的。”
孙长青木讷地谢过。
“不知大人找我何事?”孙长青问道,声音憨厚。
“我此次来,是为了拉拢将军。”陆逊一脸坦荡,“将军明日便要上朝受封了,但偏偏今夜就有密报送进了沈府。”
“什么意思?”孙长青耿直问道。
陆逊自己找了个地方坐下,示意孙长青也坐下,才说道:“孙将军此次进京述职不假,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将军有功。”
“就在长青兄进京之前,顾将军的遗孤走投无路,去了章辽的府里。”陆逊说道,“长青兄应该也知道军营里的传言吧……”
那日孙长青审讯彭绍致死,虽然已经下令不许外传,但还是被一小撮人知晓了。
“我竟不知,军营里的流言还能传到京城里来。”孙长青瓮声瓮气道。
陆逊哈哈一笑,示意孙长青不用太紧张。
“自然,流言这种东西向来是比军机密报传得还快的。”陆逊笑着说道,但眼里并无笑意,“长青兄可知,这些东西,也是能要人命的。”
“那陆兄此次前来,是来救我的命的吗?”孙长青问道。
陆逊似乎对孙长青口中的称呼很是满意,微微向前靠了些,低声说道:“那是当然,否则雪天路滑,我怎好跑这一趟。”
孙长青点点头:“那你要我做什么呢?”
这话问得奇怪,但是陆逊没有觉得奇怪。
陆逊坐直身子:“把顾淮遗孤接回来。”
没了顾淮遗孤,西北的兵便不会投靠章辽,这对孙长青来说,也是有利的事。
孙长青继续憨直答道:“我要是不呢?”
不?陆逊皱了皱眉,为什么不?
“这是双赢的事,孙将军为何……”
陆逊张口想要问,孙长青却俨然一副送客的姿态。
陆逊倒没有变脸色,声音依旧温和低沉:“孙将军不怕流言吗?”
孙长青面无表情,只是开口说出的话却与他憨厚的外貌截然不同。
“王相爷不会让流言如沸。”
王相爷,王充,陆逊背后的人。如今西北只有孙长青能和沈渊手下的人争一争了,流言若真传起来,岂不便宜了沈渊。
陆逊怔了怔,笑了:“原来,我们都小看了孙将军。”
原来憨厚只是他的外表,朝堂上的局势他一清二楚……
孙长青也笑了笑,不置可否。
“告辞。”陆逊行了一礼,顿了顿:“我还会再来找将军的。”
孙长青脸色木木,关上了门。
……
……
朝堂今日有些不一样。王相公若有所思,沈相公不露声色,一向醉心学术的张侍中阖着眼抱着笏板站着。但这些都不稀奇,稀奇的是西北的将军今日也上了朝。
从顾淮十三年前被皇帝从北地调到西北起,十三年来顾淮从入过京,更别提在朝堂上见。
不过现在是孙长青做将军了。
孙将军手刃西凉王,又受圣人提拔,自该是入朝谢恩的。
“……运筹帷幄……手刃西凉王……”太监在殿内扬声宣读早就拟好的公文。大概就是说孙长青功劳甚伟,圣人赏识,特此宣告再口头表扬一番。
顾淮已死,他的功劳自然都被加到了孙长青头上。公文里果然只字未提顾淮之前的筹谋——毕竟顾淮已经死了,赞扬一个死人岂不是给活人难堪?
听完宣告的孙长青认认真真地跪下行礼:“臣谢主隆恩。”
“爱卿平身。”皇帝说道。
本以为此事就此完了,哪想到有人直直跪了下去:“臣有本奏。”
这状况突然,大殿上的百官忍不住纷纷侧目。
“允。”皇帝身边的太监见皇帝点点头,抬声喊道。
“臣请追封故将军顾淮!”殿内跪着的阔袖红袍官员高声说道,正是崔元。
不待朝堂上的人有什么反应,崔元已经开始滔滔不绝:“......北地征战十年平了后梁,又在西北运筹帷幄十三年,若不是顾将军打下的基础牢固,也不会最后战胜。”
“崔侍郎此话有失偏驳,边境之事又怎会是一个人的功劳?”陆逊不假思索辩驳道。
崔元附和笑道:“陆少府说的是,边境之事怎会是一个人的功劳?”
孙长青赏得,他的三哥就不赏得?
“何况这些也作不得假,昨日陇右军的将领齐上了一道折子,奏西凉事,详细说明了战前战后的部署,大赞顾淮生前筹谋得当,这才让孙将军有机会一举歼灭西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