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知梦(61)
虽然暂时还不足以撼动察举制,但经此一事,长安城的官民心中势必会怜惜起那些寒门子弟来。
他们没有那些卓越的条件,却有不凡的才华。
正说着,包厢外的吵闹声越来越大,听起来闹哄哄的,实在难以忽略。
张裕想出门先看一眼,顾瑜就已经起身了。
“郡主小心。”张裕打开门走在顾瑜身前,心想着有什么动乱好挡一挡。
三人往楼下望去,原来是金吾卫押了几名书生,扭扯了起来。
本来作为武将制服这几名书生是很简单的事,但是人群拥挤着没有空隙,金吾卫不能快速出去,因而越来越乱。
“启良!”程宪低呼一声,认出了自己的友人也在其中,连忙蹬蹬蹬跑下楼。
原来这几名书生居然就是方才在二楼参加考试的人。
“叫卫长过来。”顾瑜说道。
张裕看了一眼身边无一人的顾瑜,有些不放心。
好在“启良”眼尖地发现了顾瑜,登时大喊道:“平西郡主出来了!放开我等!我等定要讨个说法!”
这声喊虽然没能传多远,但身边的人都是能听到的。其他书生也纷纷朝着顾瑜的方向喊了起来。
文质彬彬的书生们发了狂还是很骇人的,金吾卫险些有些押不住。
卫长见顾瑜出来了,又连忙挤到楼梯上,低着头说道:“郡主请先回房稍等,我们马上就能维护好秩序。”
顾瑜低头看了看几节楼梯下的卫长,淡淡问道:“不是说疏通么,怎么还抓起人了?”
卫长一听话头,就知道顾瑜有心维护,于是说起了来龙去脉。
“小人出了屋子就奉公执法,要疏散人群,谁料这些书生突然从二楼下来阻拦,妨碍公务……”
言下之意不外乎他们是秉公办事,这些人妨碍执法才被扭制起来。
虽然事实也正如卫长所言,但顾瑜心里也很清楚这些书生为何这样做——好不容易有了能出人头地的机会,就被人制止了,是该发狂。
“先把人放开吧。”顾瑜说道。
但卫长没有依言照办。
“我朝有律法,妨碍公务者拘三日,贵胄犯法与庶民同罪,还望郡主不要为难小人。”卫长义正言辞道。
他们依法行事,就算告到圣人面前也是有理的。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因为顾瑜名为郡主,但却没有什么实权,事后也没办法给他们穿小鞋。
眼见着事态陷入了僵局,不知何时来到二楼其他包厢的崔元刚想出面调停,就听见旁边的包厢里传来一句:“卫戍,放了他们吧。”
声音醇厚温和,崔元停住了脚步。
张衡?
张侍中?
他怎么也在?
原本张衡正如往常般在张府的书房里批注文史,忽然听得院子里张家的儿郎们争论不休,且声音越来越近……
张氏子弟极重教养,这样的事何曾发生过?
他搁下笔墨,本想呵斥告诫,张家的小郎君们却先是齐刷刷地行礼告罪,然后呈上来几篇文章。
“叨扰父亲实在无礼,只是孩儿们实在评不出哪篇才是最好的。”张家的小郎君说罢便低下头。
后辈们勤奋好学是好事,张衡便没有责骂。
“这是你们写的?”张衡拿了其中一篇看了看,诧异问道。
几日不见,居然进益这么多?
小郎君们连忙解释道:“是几位书生写的,才半个时辰的功夫,已经传遍长安城了。”
传遍长安?张衡皱了皱眉。
虽然他方才看来,文章确实言之有物,但也不应该如此夸张罢?
长安城的百姓们如今都这么好学了?
见到一贯端庄稳重的父亲一脸的诧异,较为年长的一个郎君便将品胜楼今日发生的事娓娓道来……
“这么说此事是因为平西郡主要请先生?”张衡问道。
“是。”张郎君答道,答完才后知后觉:平西郡主请先生,怎么没有上请陛下,求陛下给她安排国子监的先生?
自然是因为圣人没有开口提。张衡心里默然。
不过平西郡主才十岁,这时入学恐怕有些早。
张衡拿起多数人说最好的一篇,仔仔细细看了一遍。
不费什么时间,因为只有一页。
但张衡看了许久也没有说一句好或者不好。
“父亲?父亲?阿耶?!”儿郎们见张衡看得失了神,忍不住唤道。
“这篇文是谁人所作?”张衡回过神问道。
“万年县程宪。”
张衡点点头:“此子大有可为。”
见着张衡也夸赞了程宪的文章,其中一人借势说道:“父亲不如也去品胜楼一观?还有许多文章正在写呢!”
张衡垂着眼思忖了片刻,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