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之路(234)
“唐知县,敢问日后码头停船还需缴纳费用吗?”
汪明见唐知县言辞真诚,还会特意出来安抚百姓,是个好相处的,便大着胆子问道。
“船只在码头停靠,占了码头的位置,这一笔停船费,还是要出的。”
“不过,也不会让大家多出,按六个时辰算,小船5文,中船30文,大船60文,船只停泊于码头,需遵守其中规章,日后我们会在码头立一告示栏,大家可自行了解。”
这个价钱是唐林回去后调整的,小船都是附近渔民停的,大多是小本生意,六个时辰10文虽然拿得出,但能少还是少一点好。
大船就不一样了,大多是来行商,而且船只巨大,停泊时需要的位置也大。
这可不是只要同船一样大小的位置就行的,这边的水流虽然缓慢了些,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恍若死水的。
船只就算抛了锚,依然会随水流移动,一旦同周围的船只碰撞,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唐林将中大船的停船价格提高了许多。
那些商人一听,眼睛一亮,本来以为会收的很贵,哪知道竟然这么低廉,这个唐知县果然体恤百姓。
听到这话,百姓们纷纷高兴起来,以前那些混混可没有规定,缺钱了就来找他们,要不是还能糊口,他们也不会过来。
所以在差役们找他们问话的时候,大家也都很配合,将海港码头的情况一一叙说出来。
见此情形,唐林趁热打铁,将停船的位置也都划分好,大船、小船必须得分开,停在一个地方看起来特别乱。
海港码头并没有栈道,最初,它就是沿着海岸修建的,因此有些中型船也停靠在岸边,和小船混杂在一起。
唐林看了一圈,选取了一个中心点,留出十米长的距离,将两边分开,一边停小船,一边停中船,每艘船都要用缆绳固定,排列也要整齐。
听到唐知县这么说,船主人立刻行动起来,按要求停靠。
而工匠们则在唐知县说的地方做上标记,日后在两边放上围栏,表示这是驳船暂时停靠卸货的地方。
小船、中船好弄,但大船这个确是极难停的,海中无法做标记,就算说了也没用。
略加思索后,唐林想起了浮标,打算让工匠做几个船型浮标,大一点,将船舱封死,写上号,接上锚,再将它抛在指定地方,当做大船停泊的抛锚点。
因为大船不易移动,唐林现在也不做要求,而且小船中船移动过后,使得整个码头都整齐了不少,勉强看得过去。
查看的差不多,工匠们把需要制作、修补的东西一一记录下来,户部拦头带着三个杂役、十个弓手一起在码头留守,拦头收钱,杂役清点,弓手指挥,以防其他人闹事。
之前唐林在县衙定下人数后,又定下了时间,每次一旬换一次班,吃住都在码头上,为了这,唐林还特意招了个厨子,专门给码头上值班的人做吃的。
该检查的检查完了,该修缮增添的也都记下了,就连码头上的规章也都说了一些,今后,海港码头将会发生改变。
不对,是已经开始改变了,码头上船停的整整齐齐,也有了第一笔收益,那些商人知道这事后,十分积极,当即交了一笔停船费,
这钱要不要交国库,唐林也不知道,无论哪一条律法,都没写官府收到停船钱要怎么做,嗯,暂且先收着,等日后上报给朝廷,自由方法的。
之后,唐林日日奔波于集市、码头,查看进度,码头很快就进入了正轨,大船、小船整整齐齐,商人们一传十、十传百知道海港码头需要的费用少,一艘艘船都过来了。
偶尔,长临水师还会来凑凑热闹,帮着维护下秩序,使得那些琉国商人不敢放肆。
在这样的日子里,临海集市修建完成了,虽然只修建了一半,但也是极为不错,至少百姓们天天来附近张望,等着集市里的铺子开张。
不过,也是因为集市,使得唐林最近颇为头疼。
就是一个货物和定价的问题,郑主簿觉得集市这么好,铺子的价格自然得定的高一点,还有像鱼这类的腥臭物不得进集市贩卖。
而唐林却相反,这个集市本就是为了百姓建造的,百姓一日也就赚个几十文钱,要是定的太高,百姓们承担不起。而且,临海县本就靠海,海产品居多,怎么能不让人卖鱼呢?
说了半天,总算是将郑主簿说通了,只是,两人也商量好,这卖海产品的铺子一定要保持干净整洁,不得随意乱扔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