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之路(329)
府衙有三头牛,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也不用做别的, 将清出的泥土运到永兴湖边,再将消石灰运到河道上,就能省下不少事。
为了能将河道挖深一些,所以葛主事将出口定在了海平线比较高的地方。
河道两边又用石头修了修,稍微增高一点,这样就算下暴雨了,也不会殃及两边农田。
所以现在唐林是四头跑,府衙、河道、石灰窑和市舶司,真的是分身乏术。
如今宁朝的船队已经尝试去远一些的地方了,当然还是水师护送。
不过在这之前,唐林又奏请朝廷派遣会画海图的匠人一同前往,又在码头建造灯塔,减少船队在海上迷失方向的风险。
当然海上航行司南是少不了的,司南就是最初的指南针,如今宁朝的船只大部分装有司南,特别是海船。
而市舶司内的工匠也在不停试验,想要让司南更加便于携带,方位更加精准。
石灰窑那边倒不需要唐林再多关注了,一切流程跟之前一样,只是研制水泥的匠人有了些麻烦。
上次听了葛主事的建议,他们往灰末里加了各种不同的材料,再看效果。
起初都还不错,甚至于在封“印”前,差不多都要成功了,只是元旦后,水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痕。
这要是建大坝,肯定容易被水冲垮。
唐林看到厚厚的泥砖,便问:“可试过用灰泥砌墙?”
“还未,此乃下官的疏忽,竟忘了之前明府的提议。”孔司工说道,他们光顾着往里面掺东西,还真忘记尝试用灰泥代替消石灰的事情了。
“那就这样,你们看看这些泥砖里哪一块最坚硬,再试着用这样的方法砌石头抹墙面,多砌几座,抹的时候薄厚不一。”
“过些时日,再看其结实程度,若是比用消石灰砌的墙更结实,我们便用它来修大坝。”
唐林摸着灰末,将自己的想法说出,以前他还真没去注意水泥怎么做的,工人又是如何使用它的。
很明显这个水泥还有待改良,肯定还有其它方法可以让水泥更坚硬,这个只能交给工匠们去做了。
到了二月中旬,河道总算挖好,两边也都种上了合适的树木,如今只剩下修建大坝了。
二月上旬的时候,灰泥的试验也出来了,很明显砌墙要比直接用灰泥做泥砖来得坚固,而且抹面越薄越不易开裂,用大石头砸墙面,灰泥明显比消石灰更好。
得到结果后,石灰窑改变了效用,一口依然煅烧石灰,而另外两口煅烧石灰岩和黏土,制作灰末。
到了二月中旬材料差不多准备好了,开始建造大坝!
对于这个大坝,葛通极有信心,他修建过大坝无数,但是以前最多只能用黏土和石头和建,这次的材料是最好的,说不定能留存许久。
兴丰县的百姓本来已经有点疲累了,但是想到这个大坝建成后,永兴湖的水会流到河道上,他们用水就会方便很多,心中高兴,更是卖力。
而兴水县的百姓更不用说,以前一到雨季就被淹,有了大坝和河道,水就不会淹到兴水县了。
河道大概有十米宽,所以大坝也就十米长,不过很厚,底部有四十寸,上面稍微薄一点,但也有三十寸。
大坝的顶端有凹陷,这是让超出大坝的水流下去的地方,至于凸起,可以让人通行。
而且在挖河道的时候,也修了两座桥,可以让兴丰县和兴水县的百姓往来通行。
大坝建完后,百姓也都去休息了,只要再过几天等大坝彻底干了后,便可以将河道和永兴湖打通。可以说,只要没有太大的洪水,永兴湖便不会泛滥到河道以外的地方。
因为最后打通还需要工部的人监督,葛主事也没有走,趁这个时间,正好将府城的排水管道设计一番。
唐林见河道、大坝全都修建好了,心神放松,虽然下暴雨的时候,永兴府还是会有积水,但这跟决堤完全不一样。
而且,他相信只要府城的排水管道弄好,那么永兴府就不会再变成水城。
至于石灰窑唐林并没有放弃,而是同兴宁县知县商议,日后就由官府出面,收拢石灰岩,将其运到石灰窑煅烧,制成消石灰后再卖给百姓,府衙也能多一笔进账。
当然,这笔银子,府城和兴宁县对半分,虽然还得交给朝廷,但能留下一成也好,唐林现在急缺银子。
而灰泥也还在继续煅烧,府城和各县都有铁匠坊,里面会有源源不断的矿渣,如此每年也都会有近千石灰泥,虽然少了点,但也比没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