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之路(351)
而永兴府的房屋,更是焕然一新,城中破旧的房屋没了,取而代之的是风格一致的房屋,统一由官府建造。
因为这,户房的王司户乐的嘴巴都合不上,虽然前期花的多,但是后面赚得也不少,虽然又投入到其他地方去了,但他也开心。
因为经济充裕,永兴府每个城区都有一所官学,辖下的县里也都有两所,根据需求不同,划分院子。
这两年,永兴府的教化呈现一种由下而上的趋势,上面的学子并没有大变,虽然科举时多了几个,但也没有多很多。
反而是那些幼童,唐林更加重视,他所要的不是永兴府出了多少举人、进士,而是永兴府能多些识字的百姓。
所以唐林一直鼓励百姓送孩子去官学,认识几个字,而且因为有府衙的资助,官学的束脩并不贵,永兴府的百姓们都能承受的起。
并且为了提高识字率,唐林还利用安置房,在安置房内放了写字板,比唐林小时候练字的高级一点,至少是匠人精心制作的。
由府衙胥吏担任先生,在晚间教百姓认识几个字,为此还有关于这些“字”的有趣故事,是当初唐林教小满识字时用的。
那时候不去安置房认识几个字,听一听故事,跟别人聊天都没话题,特别家里的孩子还爱听,日日吵着要去。
现在,在永兴府认识字已经不稀罕了,能写两个丑字的也不稀罕,有一笔好字的才稀罕,要求拔高了许多。
而官学也有了改变,启蒙院是孩子们最开始待的地方,也是束脩最低的院子。
之后根据天赋,先生再建议孩子去不同的院子,比如律学院、医学院、算学院等等,由礼房都学统管,只是束脩也会有变化。
当然家长的意见为主,若是天赋一般的孩子一定要去儒生院,那也可以进。
可以预见,等到这批孩子成长起来,永兴府绝对会一鸣惊人,只是可能会要好几年的时间。
这个功劳也不会落到唐林的身上,可唐林不在乎,在他看来,只要对百姓们好就可以了。
而在医疗方面,唐林让医都学会定期请永兴府的郎中交流,得到少见的医书后,也会放到医书房,供郎中们翻阅。
鼓励郎中们开设医馆,虽然还是贵,但是以前是贵到让人无法承受,现在是小贵,在百姓的承受范围内。
苏女医到底不甘心,她学医多年,除了喜欢医道外,更是想要救人,而且苏家教她的,多是方脉科、针科。
妇人科是她自己摸索出来的,只要不将苏家的那些流传出去,只是教妇人科的话,完全可以。
于是在征得唐林的同意后,她去了府衙登记,成为了三等医者,除了去官学的医学院教授外,还开了家医馆,去慈幼院,找了几个有天赋的女童,有意向的就收下,成为医馆学徒。
这样的事情,在一些人眼里,是离经叛道,可身为女子,哪个没有病痛的时候,少女时还好,只是例假来时会有腹痛、或是感冒发热。
成为妇人后,才是最麻烦的,现在有了女医,而且医术颇为高明,对于那些说三道四的,她们第一个驳了去。
如今永兴府的人口有了极大的提高,虽然还不能成为上府,但是在中府之中也算是在前列。
而且辖下各县差不多都上升了一等,像兴土县这个中下县,并且还大量减少过人口的,如今也成为了一个中县,其余的更不说。
唐府更不用说,小满已经到了启蒙的年纪,五岁的时候,唐林就将他送入官学的启蒙院。
而他的睡前故事,也成了启蒙书籍内的一些句子,由唐林仔细讲述其中的含义和里面发生的故事,小满倒也喜欢听。
在泰安三十四年四月中旬的时候,唐家二郎出生了,跟他哥哥一样,也是从唐林念的诗词里挑一个字,这次是“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①取了里面的“早”子,小名就叫小早。
等到泰安三十五年四月下旬,满周岁的时候,取了个大名,叫唐博理。
这两年唐明和李月娘的身子极好,比唐林还要健壮得多。
两人常常去安置房跟人聊天,特别是聊天的人知道自己是知府他爹娘时,那尊敬的样子,极大满足了李月娘的虚荣心。
唐森现在依然在府学教书,虽然在备考,但并不心急,他的天赋不高,虽然有二哥教导,但还是再稳当些才好。
婚后,他和刘娘子生下一子,现在不过两月大,正是喜欢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