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211)
枕头下有三张照片,一张,是三个人站在浦江面前的合影,还是少年的模样。
第二张,只有桥,一座跨过云端的桥,还在施工过程中,看不出来有多漂亮,只能看见下面险峻的山峰峡谷。
第三张,没有桥,却有一个女孩的侧脸。
她站在山顶的巨石上,抬头看向远处染了暖金色的云海,她的眼睛,睫毛,还有脸颊,也染上了暖金色。
风吹起她的短发,
她在看远方,而拍照的人在看她。
门又被推开。
苏擎的脚步顿住,眼疾手快,猛地冲过去,从女人手里拿走了照片,“妈,你——!”
他还没发作,女人就抹着泪抬头,“儿子终于不用单身了,懂自己找媳妇了,苏家有后了。”
话锋一转,抓着他的手急问,“什么时候把照片上的仙女带回来看看?”
他的脸腾的红了,是从耳后红起来的。
“没,没有,吃饭了!”
仓皇逃去了客厅。
屋内的电视机开着。
“让我们一起倒计时,迎接新年的到来——”
“五,四,三,二,一!”
窗外,烟花升空,映照在浦江上,像是开在水里的光之花。
它那么美好,照亮了黑夜和城市。
它转瞬即逝,但却给每个看见它的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欢呼声和喧闹声,从浦江的两岸蔓延开来,沪城高大的建筑体上,各种颜色的光组合出“新年快乐”四个大字。
除旧迎新——对于华国,对于华国的每个人来说,未来,虽然可能有困难,有痛苦,有悲伤,有不幸,有意外。
但也会有惊喜,有温暖,有希望。
每个人,无论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这一刻,都被跨年的气氛所感染。
都被这样的念头感染——只要活着,就能有希望。
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努力,去迎接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
绚烂的烟花穿过窗户,照在玻璃上,照进屋内,落在相框上。
相框上的人,带着笑容。
谢雁抬头,看了眼里面的人,回报以同样的笑容。
我们过得很好。
你们看见了吗?
第68章 此去通途34
谢雁以为,特意点名叫他们来,是要他们负责方案的调整和更改。
按照林铸江的想法,要取消混凝土材料,做成全钢的拱桥。
还有选址的改变,要求能将世博会的展区尽收眼底是——
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林铸江交给他们的是另一件事。
“风洞试验?”
苏擎说,“原来不是看上了我非凡的才华,而是看上了同舟大学的实验室?”
方斯闻点头:“沪城是沿海城市,除了雾天以外,还有台风和寒潮,跨江大桥如果选址在这个地方,必须要考虑抗风能力。”
和一般的桥不同,这座桥的拱形——大大增加了受风面积。
如果抗风能力不够强,可能会产生很多问题。
“我去联系沪城周边的气象站,收集资料。”
谢雁很快给出了计划,“方哥找一下相关实验的资料,给一个基本的实验方案。”
苏擎:“那我?”
她说,“除了非凡的才华,你不是还有卓越的社交能力吗?”
谢雁收起东西,盯着他,“联系一下我们学校的风动实验室。”
苏擎:“其实我是个非常内向且不擅长社交——”
他看着已经收拾好东西出门的两个同伴,话还是坚强的说完了,“的好同志。”
行,不就是风洞实验吗?
冲就完事了。
沪城四周一共有三个气象站。
谢雁收集好三个气象站三十五年来每天的风速、风向记录,用信息处理系统,对上万个数据进行计算。
这是一项不小的工作量。
沪城是华国最早开始研究台风的城市,没有别的原因——环境太适合了。
一直以来,因为地处沿海,又在长江入海口,沪城经常受到来自海上的强台风的袭击。
从古代开始,华国就开始对台风和相关灾害进行观测,民国时期,相关的数据,地图和台风眼图,都是人工手绘的,精度不比机器差。
沪城的台风厉害到什么地步?
六十年代的沪城,就可以单独出一本台风年鉴!
根据信息系统收集的各种资料和信息,谢雁发现,沪城的台风一般出现在台风季节,和东南沿海的其他城市一样,都是七到九月台风最多,其他月份也有。
过去的十几年里,只有三年沪城没有被台风影响到。
可以说,一到台风季节,沪城就得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处理暴雨、淹城、狂风等极端天气带来的危险。
跨江大桥不同,因为拱桥独特的造型,注定了它会受到比以前几座跨江大桥还要厉害的风力袭击,而且,它不会躲起来,它永远伫立在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