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234)
谢雁说,“没有隧道,人工岛就没有意义,没有人工岛,隧道就无法和整个工程连成一个整体。”
桥,岛,隧,
缺一不可。
宋修竹说,“如果人工岛无法成功,隧道也没有意义。”
他意有所指。
但苏擎并不是一个会轻易被困难打倒的人,相反,他喜欢困难。
“希望人工岛修起的时候,沉管隧道不只是一句空谈。”
宋修竹靠在椅子上,回他:“放心。”
“除了上面这些,还有港城、珠城、澳城的三城连接桥段,这些连接桥段以海上高架桥、山体隧道……”
无论是哪一段,单独拿出来,都是一项重点工程。
而现在,它们要汇聚在一起,共同组成这只海上巨龙的一部分。
开完会,宋修竹就带着其他工程师飞了国外,去学习和参观国外的隧洞工程,并且寻找可靠的合作公司。
方斯闻负责实验相关项目,要达到一百二十年使用寿命,每一项材料都要做到极致,尤其是混凝土。
抵抗海水腐蚀,一百二十年不开裂,这需要更高性能的混凝土材料。
华国各大实验室,早就在数年前开始了运作,而此刻,他们要加快速度,为这项超级巨龙的诞生,而研制各种高性能建筑材料。
从混凝土,到阻尼材料……必须保证大桥能够抵抗八级地震、十六级台风和超强的海上风浪冲击。
十七级风力,就是风力等级的巅峰。
而在这里,经常出现的台风和巨浪,要求工程按照最高的标准进行设计——十六级的台风,几乎是台风中的死神了。
而放在谢雁面前的,是数座分段桥梁的设计工作。
所有人都争分夺秒地为工程运转起来,他们像是一台台精力旺盛的机器,但他们并不是不想休息,而是因为只有这样的拼劲,才能面对他们面前数十座大山般的难题,才能让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
桥梁设计工作,在华国最有经验的团队分工协作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谢雁去找苏擎。
助理说他在办公室里。
现在是早上,太阳刚刚冒出头,苏擎的办公室门没锁,窗户面朝着海边,她进去的时候,窗帘拉着。
屋子里堆满了资料,随便一踩,可能都是一本书。
桌上伏着一个人,还有很多其他东西,像是模型,又像是用光的纸筒。
地上还有纸,一节节的卷在一起,扔在角落。
不是硬纸,而是软纸。
系统:是我想的太多了吗?xx,往往是在过度之后……
谢雁:闭嘴。
系统:嘤嘤嘤,你好凶。
对付嘤嘤怪,凶它就对了。
桌上的纸筒,有别的用处。
那是十几个纸筒,被用细线包围在一起,放在桌子的正中间,桌上还放着一盆沙,或许不止一盆,还有更多的沙土石块在角落的桶里。
谢雁从旁边的架子上取下外套,披在桌上伏着的人身上,然后轻轻搬来旁边的椅子,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苏擎穿着一件衬衣,呼吸轻缓,头发有些乱,衬衣的袖子卷起来,虽然有些冷,但他睡得很熟。
谢雁坐在他旁边,
目光,落在桌上的纸筒上。
清晨的晓光从窗帘的缝隙照进来,正好落在上面。
光影照亮了一个有些粗糙的微型世界。
沙土放在纸筒里,将它们填得满满的,而纸筒的下面也是沙土,但装满了沙土的纸筒,不再是轻飘飘的一碰就倒,而成了某种沉重的柱子。
“嗯……?”
耳边传来有些迷糊的声音。
她转过头,正好对上睁开眼睛的苏擎。
他的睫毛很长,眼睛半阖着,还有些迷糊,伸手摸了摸她,似乎在确认真假。
谢雁抓住他的手,“昨晚什么时候睡的?”
他茫然想了想,“七点?不对,不是昨晚,那是今早……”
现在才九点过。
半晌,苏擎的目光落在她抓着自己的手上。
他终于醒了,“等会,你怎么进来的?”
他猛地坐直了身子,挠了挠杂乱的头发,不管他本意是要做什么,总之这一个动作,弄得碎发更乱了。
“你门没锁,也没关。”
谢雁说,“如果不是院子门口有门卫,你可能会被偷的干净。”
她环视桌上和地上的杂乱,“不过,你这也没什么可偷的。”
苏擎起身,“等我一会!”
他窜了出去,估计是洗脸去了,不一会,又精神抖擞地回来,“你怎么来了?”
“一会睡一觉吧,”
谢雁摆弄着他桌上剩下的纸筒,“你还要活得长长久久,替国家继续修桥修路一百年呢。”
“……一百年还是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