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306)
而在这里,有着很多内陆城市看不到的东西。
船舶,大海,港口,机场……
还有摆式列车。
先到的几天,两个任务组的任务都差不多,他们几个人便一起去调查和采集了摆式列车的相关数据。
“黎师妹!”
陈运飞一到深城,整个人话就变多了。
谢雁自觉地让他和黎萧萧去采集数据是,自己拉着苏筝去拍列车的情况。
他们选了辆列车上去,不是节假日,人不多,车厢里有空位,谢雁坐在位子上,观察车厢的情况和结构,感受运行途中的颠簸程度还有时速。
苏筝坐在她旁边,看着她偶尔低头在本子上写着什么。
列车开动,发出声响,他们在车厢里,车厢快速奔跑在铁轨上,到下个车站,他们再回来,等专家们都到齐了,在乘坐这列车前往广城。
整个广深线,就是这条列车的运行路线。
苏筝靠在车窗上,忽然想起上次做火车。
那次的火车比这趟慢,也更拥挤。
他回头问她,“你觉得京沪线,最后会是谁的观点成功。”
“这很难说,”
谢雁摇头,“任何一件事都可能影响到京沪线的最终命运,我们的辩论都只是在理论阶段,只有等真正的高铁工程出现了,才能让他们相信我们。”
“如果不考虑京沪的条件,在磁悬浮和高速轮轨之间,你会选哪个?”
“高速轮轨啊,”
谢雁毫不犹豫地说,“这是最容易在华国东部进行的工程,只要东部先起来,西部先修铁路跟上,后期再做提速,有东部的例子,等发展到一定条件,西部也可以通高速铁路。”
“为什么?”
他问,“你知道磁悬浮的速度可以更快。”
谢雁关上本子,想了想,说,“可能是时间吧。”
“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等不到二十年后,三十年后。如果二十年后,还是和现在一样呢?”
二十年,可以让一个孩子成为大人,可以让一个村庄换一代人。
二十年前,华国可以大胆冲一百六十米的最高时速,二十年后,华国铁轨依然在四五十公里的时速上打转。
“那么二十年后,即便是磁悬浮技术成熟,等磁轨铺出,列车运行,那些少年已经成为了青年,小孩已经成了大人,东部的发展速度,要晚二十年才有一个井喷式的跳跃,西部的开发和脱贫,还要在晚二十年。”
无论是扶城,还是锦城,还有更多的山区,他们能等几个二十年?
一个二十年过去了,这二十年里,华国经历了各种天灾,唐城的一场地震,把华车唐山工厂毁于一旦,铁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航运和海运。
而它明明可以给这片土地带来更多的发展。
她问他,“你呢?你在严教授那边,做的怎么样?”
“他们在攻克的技术难关,都很有价值。和严教授说的一样,磁悬浮的速度足够快,”
苏筝说,“快到可以破开风,在地面上飞行。”
他顿了顿,看着她漆黑明亮的眼睛,说,“我会让这一天提前实现。”
“不用十年二十年,五年内,让华国出现可商用的磁悬浮列车。”
他说,“到时候,我带着你和郑晴一起去坐。”
世界到现在为止,没有一条商用的磁悬浮列车,而华国的刚刚起步,时间也并不长。
磁悬浮的核心技术,还掌握在德国手里,而即便是德国,也没有一条商用线。
三个华国城市,首都,沪城和深城的追逐还在继续,而最终的结果——将决定他们当中有一座城市,会成为华国第一个拥有磁悬浮商用列车线的城市。
第一座可以有在地面上实现“飞行”的商用轨道城市。
第94章 与风同行15
摆式列车最先出局。
谢雁和苏筝等人提前回了锦城,而周廊则和其他专家和小组成员回了北京。
前面都是考察技术,考察实际情况,最后在北京的交锋,尤其激烈。
“缓建派”认为,京沪高铁造价贵,难以收回成本,国外的高速铁路基本都是在亏损,以现在华国的经济来说,弊大于利,票价收的即便是很高,也无法盈利。
而姚松的想法,得到了严开明等人的支持。
既然短期内无法修建高速路,那么等到十几年后再修建磁悬浮,不正好合适吗?
周廊和铁道部的沈工程师等人,也毫不退让。
十几年,华国等不了,京沪线也等不了,每晚一年,就多一年的损失。
年底的最后一天,最后一次会议也落下了帷幕。
周廊和严开明回了沪城,却给实验室里的几个年轻人带来了不一样的消息。
“实践见真招,京沪线太长,项目太大,导致迟迟不能上马高速轮轨项目,既然如此,就分段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