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鲜(83)
不过没有关系,她在每一间学校里都待不了很久。那些询问和嘲笑她的同学,也和她相处不了很久。只要她多忍一忍就好了。
小时候的姜阑总是在跟着父母搬家,她的父亲姜城因工作原因多次调动。从6岁到15岁,姜阑的家换了三个城市,四个地点。她总是在转学。
姜阑在15岁之前没有交过什么好朋友。小时候她尝试过,但是没多久她就会转学离开。友情会失散,朋友也会失联。她慢慢地就学会了不再交朋友。她会因为交到朋友却又失去而难过伤心。
姜阑很小的时候不知道母亲为什么喜欢把她打扮成男孩子。
直到她上学后第一次拿着一道不会的数学题去请教父亲。
父亲当时看着她,半天没说话。他给她解了题,速度很快,也很从容。然后父亲微微感慨,你如果是男孩子该多好。
姜阑的父亲搞了一辈子物理,从低能核到凝聚态,从研究所到高校。小时候她不太懂得父亲那句话的意思,但是长大后她就逐渐开始明白,她的出生就让父亲失望。父亲始终希望能有个儿子,因为他认为男孩子总是要比女孩子在理科方面有天赋,他希望能有一个儿子从事和他一样的事业,这是他的愿望。
姜阑从小就对数理化不感兴趣。她喜欢一切美的东西。父亲对她的兴趣颇有微词,美在他眼中是虚浮的,无用的。他甚至会苛责她的母亲没有共同教育好她。
姜阑一直知道自己让父亲失望。她无论如何也成为不了父亲期待中的骄傲。
3岁之前,姜阑甚至没有见过父亲。他一直在另一个城市工作。母亲一个人带她,很不容易也很辛苦,但是母亲始终能够包容和支持父亲。王蒙莉总是会以姜城的事业和需求为先,虽然她本人也是一位能力杰出的科研工作人员。
8岁那年,姜阑得知父亲需要出国工作两年,并且母亲会一同前往照顾他的生活起居,父母商量后将奶奶接来帮忙照顾她。母亲出发的那一晚,姜阑大哭大闹,直接躺倒在家门口的地板上,试图用自己幼小的身体堵住门,不让母亲走。那大概是她这辈子唯一的一次歇斯底里。
但是母亲还是走了。
王蒙莉临行前给姜阑擦了擦脸,说你要懂事,回床上去睡觉。姜阑哭着说妈妈你们都走了我睡不着。王蒙莉说,小孩子过几天就好了。
12岁那年,姜阑的父母再一次出国。这次她没有再哭闹,很早就上床睡觉了。
后来学校开家长会,姜阑也没有让奶奶知道。她告诉老师,父母出国工作,家里没有大人。老师当时看着她说,姜阑,你要好好读书,以后做一个像你爸爸一样优秀的人。
原来优秀就是被这样定义的吗。
当年的姜阑不明白。
她时常会忍不住地想,如果她是个父亲期望中的男孩子,也许她就不会被父母抛在身后。
一直到15岁,父母才带着她搬到上海定居,稳定成一个家的样子。
姜阑在新学校认识了童吟。这是一个留着漂亮长发的温柔女孩。认识童吟的第一天,姜阑听到这个温柔女孩轻声对她说,阑阑呀,我觉得你穿裙子一定会很好看的。
正式工作后,姜阑一拿到第一个月的薪水,就在外面租了房,从家里搬出去。她离开家的整个过程其实很平静,没有什么戏剧性的波折。
当时姜城听了她的决定,把眼镜摘下来放在书桌上。他说,姜阑,我和你妈妈这么多年没有亏待过你,从允许你出国念一个没有价值的专业,到看着你找一份不像样的工作,我们一直在容忍你的任性选择,我们不能理解你对父母还有什么不满意。
确实。
姜阑的选择在姜城眼中一直是任性的。姜城的修养没办法让他彻底变成一个不尊重孩子的父亲,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的女儿走上一条他根本看不懂的道路。那条路在他眼中虚荣,浅薄,华而不实,缺乏价值。他认为自己一直在容忍女儿的任性选择。
姜阑什么都没有说,她带着行李离开了父母家。
离开家的那一晚,姜阑在租房小区外的马路上看到一家成人用品商店,她进去买了东西。付款时姜阑想,姜城和王蒙莉绝对无法想象他们的女儿居然有这一面。
姜阑的性觉醒非常早。她的自慰习惯也养成得非常早。她靠这个度过了很多睡不着的夜晚。
她一直没有否认过自己或许存在心理隐疾,也知道这或许是因为什么造成的,但她从来没有直面过它。
就像姜阑很少再回头直面她的少女时代。
回忆有些长。
天边现出一条隐约银线。夜醒了。
这一夜,姜阑没有睡着哪怕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