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青山(16)
早早上山的登山客确实是有,这些人也让沈青佩服。
究竟是什么样的决心,才能让这些人天还没亮就离开舒适的房间开启一天的劳累。
她心里暗自决定,从今往后,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个碰到的客人,都给他打五折。
在山上开店并不是为了赚钱,她手头的钱够她活一辈子了。隐逸出群的生活值得付出金钱这些身外之物的代价。
王安生并没有注意到前头路过的沈青,他在忙活,她也不去打招呼了,接着往下走。
走到十八道落白岭时,看到不少刚上山的人在拍照。
这地方的确适合拍照留念,树木和野草上下呼应,将人夹在绿意之中。
可惜不是冬天,若是雪色能成为碧绿的点缀,想必美感也会更上一层楼。
初雪之时,她可一定要来看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路上遇见的登山客也越来越多。
有人在打量她,小声讨论着“怎么这么早就有人从山上下来了”。
沈青则小心翼翼地行着山路。膝盖已经青了,可不能再摔着扭着,那就太糟糕了。
终于下到十五道时,却发现医务室还没开门。
门牌底下有告示,写着开门的时刻。她对照一下手表,还要再等十几分钟。
其实告示上也备注着“若有急事请按门铃”,但一瓶红花油确实算不得急事,她便在门口徘徊着打发时间。
昨夜虽然停电,此时电力已经恢复。两家快餐店都亮着灯正在做营业的准备,她偶尔看几眼。
穿着统一制服的快餐店员工忙里忙外的,比起他们,她开店的状态可是轻松多了。
幸好她爸爸挑了顶上开店,若是把店开在山下或者八道以下的地方,生意还不知有多忙呢。
为了赚钱,人们才选择不怕忙碌。
当钱赚得足够多时,沈青更偏爱缓慢的生活节奏。
也是在缓慢的生活节奏中,美好才更有可能被人发现。
如果说上山前她还抱有临阵脱逃的准备,此时此刻,倒是完全没了这样的念想。
除了寂寞了些,山顶生活真没什么不好的。
反正从高中开始,她唯一持续至今的热爱便是写作。一家不怎么忙碌的便利店和银行卡里充足的积蓄都能支撑她的爱好。
至于如今写作的目的,大概是跟以往不同了。
写些文字,记录生活,记录眼见的一切,多好。
若说在山上生活的另一原因,可能是见证了这山上下的人们为生活付诸的努力吧。
王安生一家的坚守,两位孙师傅的朴实,挑山工阿哥们的辛苦,甚至是登山客们的毅力,都值得被钦佩,被书写。
明知自己远远无法比肩,沈青却在心里默默想着,也许自己便是现世的杜工部吧,悲天悯人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天赋。
她无疑是幸运的,能把情感用白纸黑字表达。很多人其实也有一腔纯真的心情,却没办法用实体记录,只能任它们流走。
艺术的魅力或许正是如此。
沈青微笑着,忘怀了昨夜噩梦所带来的烦恼。
等她回过神来,医务室也已经开门。
两名值班医生刚好是前几日她上山时见过的两位,亲切地跟她打了招呼。
买了红花油之后,医生又问她那儿有没有板蓝根,有没有感冒灵,有没有创可贴等等。
沈青本想说都有,却想起来早上翻箱倒柜也没找到的那个小医疗箱。
她明明从云汇市一路带来的那个箱子,此时此刻,在安山的医务室里,终于想起了它的下落。
她,把它落在云汇市到安山市的火车上了。
在那头顶的置物架上,她放了上去,便没再拿下来。
竟然过了这么久才想起来,她对自己感到无语,也对医疗箱感到抱歉。
也不知它此刻沦落到了何方,有没有想念她。
“小沈,你…需要吗?”医生看她沉默,不知她的意思。
“要!要的,都给我看着拿一点吧,我一起付了。”沈青无奈。
这种小型的医务室不能用医保卡,她用手机扫码付的款。
“那么,医生再见。”
拿着一大袋子常用药,沈青离开了十五道,重新上山。
怪不得怪不得,之前整理行李的时候,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是医疗箱啊。
一路走着,再次路过落白岭,路过二十一道的王家便利店。
刚走到二十一道,她便看见一个陌生的阿哥从店里出来,肩上挑着空担子。
应该是刚到这里交完货,准备下山去了。
安山的挑山工多被重担压得矮矮的,少见高个儿。而这个阿哥确是不一般,实足是个大块头,高出沈青不少,乍一看,便感觉是一米八以上了。加上常年挑货而锻炼出的手臂肌肉,显得格外魁梧壮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