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青山(6)
短发妹子很快便下山了,不知她是否又找到了同伴。
沈青加上了小医务室两个值班医生的微信,道过别后,继续登山。
近乎于机械式地迈步,她又经过了十八道的落白岭。登山指南上标注,这里是冬天雪线的大致位置。
“落白”二字也不知有什么出处,结合“雪线”的解释,倒显得分外贴切。
她计划着,等到冬天的时候,一定要来这里看雪,说不定即着雪景,还能写一首诗出来。古今许多人在安山留了诗,她也可以同先人共鸣。
走着石板路穿过树林,路边竖着块石碑,上头似乎有刻字,沈青蹲下去仔细看。
“此地落白三丈外,他乡来客一尺前。”
小篆字体,十四个清晰可见的汉字。
石碑上下都没有署名,这两句诗也难以在搜索引擎上查到来源,大概是哪个有心人即兴之作。
也许是某个冬日里,游人在三丈之外看到了雪,诗意大发,蹲到石碑的一尺之前,细心地雕刻下文字。
沈青伸手抚摸上雕刻的痕迹。石碑经过风吹雨淋,早已有所破损。但文字似乎从诞生伊始之时就拥有了独立的生命,即使无法行走,却能跳跃进读者的灵魂里起舞。
温热的触感让文字和她的手指之间更加合拍。
显然,无论是石碑,还是雕刻着的两句诗句,都已经上了年纪。
在它们面前,沈青不过是个过路的年轻人罢了。
她一开始写作的目的,其实也只是想在世界上留下一点有灵魂的文字。等时间匆匆过去,等几十几百年之后,还有人愿意阅读,愿意讨论,这件事简直太美好了。
只可惜走得太远便会忘了为何出发,后来的写作便没那么纯粹了。
给石碑拍张照,纯当与一位文人产生了浪漫的邂逅。
邂逅完了,还是要继续向上攀登的。
太阳逐渐西斜,迟美怡又一次发来微信问她登山进程时,她总算到了第二十道弯。
“可以啊青青,这么‘任重而道远’的路程都走得差不多了,登山高手啊!”
“路上累不,是不是格外想念云汇市的火锅?”
“看你爬山这速度,以后我来看你,我可有压力了。”
“对了,一路上人多不多,有没有看见什么帅哥?登山高手,肌肉猛男之类的?”
她俏皮的语音与如炮弹一般不间断地发送,沈青都不知道该回哪一句,于是索性不理她的问题,自顾自问她:“早上哪个队赢了?”
“勇士!当然是勇士。”
她也就这么点爱好了,平常画画,有空时看看体育比赛,或者就是在网上冲浪口嗨各种帅哥为“老婆”。沈青太了解她了。
比起当代社畜,其实她们两个半自由职业人在云汇市都算幸运儿,生活安稳快乐,难怪迟美怡会不能理解她突然离开云汇的原因。
其实她也不能直面自己离开的理由。
说来说去,不过是两个字——逃避。
“说正经的,山上信号好吗?”迟美怡掐着点打断了她糟糕的回忆。
“当然,不然我们这样无时间差地发信息,你觉得可能吗?”
这一点的确让沈青惊喜。山上虽然没有4G信号,但3G已经足够她发发消息和语音了。尽管一个十秒的视频需要一分钟才能发送成功,但这毕竟是在山里,要求可不能太高。
最近总有传言,说明年就会有大规模的5G信号商用。希望到时候山上的信号也能跟着时代进化。
二十道弯的山路并不陡峭,像普通上楼梯一般,她一边走路一边回消息,很快便上了下一个平台。
“第二十一道弯”的标志牌和指南里的照片一点儿不差,完全没有破旧的痕迹,显然是有人时常在擦拭的。同十五道的平台一样,这里也比较宽阔。有少数的登山客在休整或拍照,准备冲击最后的三道弯。
这儿唯一的一家便利店因为其独一无二的地位而生意不俗,货架上摆着满当当的饮料和泡面,以及手工雕刻的纪念品石雕。
她走上前,仔细地看悬挂着的标价牌。
矿泉水4元,冰矿泉水5元,冰红茶6元,冰镇的冰红茶7元……
手工石雕30一个,不退不换……
虽然是比山下贵出不少,但完全是可以接受的价格。这高山之上的,能买到水和泡面就不错了,谁还在意一两块钱的差价。再说,挑山工的辛苦,总是需要一些回报的。游客不能直接问挑山工买东西,便需要店家这一类中间商传递货物的报酬。
这家店的老板姓王,叫王安生,沈青的父亲在世时和她提起过。王安生一家都是实诚人,他老婆李沐沐自从生了孩子之后就来山上帮衬他一起开店了。现在两人唯一的儿子已经上高中了,听说在安山中学的重点班里。山上生活虽然枯燥,但收入还过得去,一家人也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