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一听可是高兴坏了。
这要是七百多分,省状元不保准,但县状元是稳拿的。
“你要是真这个分的话,那志愿就能随便报了,想报哪个学校都能录取。”
“我想报帝都大学。”
安宁笑着说。
班主任点头:“一般来说没有问题,你要是录取了,就是咱们县中学第一个考上帝都大学的学生,肯定会记录在校史上的。”
班主任是真的高兴,能够教出安宁这样的学生来,她脸上也有光。
而且她是真的很喜欢安宁,当初招安宁入县中的就是她,她也一直教了安宁三年,这三年里,安宁怎么勤奋苦学,怎么尊师重道她都看在眼里,这样优秀又勤奋的学生,是真的招人喜欢。
“行了。”
班主任拍拍安宁的肩膀:“既然估了分,就早点回家吧,回去跟你爹娘说一声,也让他们高兴高兴。”
安宁笑着答应了。
她没立刻回家,而是去了门卫那边,问了门卫大爷有没有她的信。
别说,还真有一封。
安宁拿了信才骑车回家。
她一进家门,李翠花就迎上来紧张的问:“咋样?估了多少分?”
“七百往上吧。”
安宁一边停车一边说。
“真的?”
李翠花一阵惊喜,连手都没擦就往外走:“我去跟你爹说一声。”
安宁没拦着。
李翠花兴匆匆的往外走。
老太太出来,正好听到安宁说七百分往上。
她是不懂这个的,就叫过安宁细细询问:“七百分很高吗?咋你娘这么高兴?”
安宁扶老太太坐下,很耐心的解释:“今年高考改革,变成了三加二的模式,三科主科加另外两科,考理科的话是化学和物理,考文科的话是政治和历史,不管文科理科,满分都是七百五十分,我要是考了七百分往上,大概咱们县里再没有比我考的更高的了,反正省状元不敢保证,但县状元是一定的。”
老太太一听乐的合不拢嘴:“真的啊,这是好事,大好事啊,哎呀,我孙女是真争气啊。”
她是真心高兴的。
老太太如今想想早先过的日子,真是恨不得掐死她自己。
怎么就那么不开眼啊,到底脑子里进了多少水,两个儿子谁孝顺谁混帐都看不出来,还一心想着孙子。
结果呢,她病成那样的时候,是她向来不待见的孙女给她端屎端尿的伺侯着,两个孙子面都没露一下。
跟着老大过活,是,能每天见着孙子。
可见着了又咋样?
实惠是一点没落着,每天干不完的活,还吃的最差劲。
可跟着老二过,这才是真的过日子,每天多轻闲啊,老二媳妇是个孝顺的,不但给她做饭洗衣服,还怕她在家无聊,跑到县里给她买个录音机,还买了磁带,让她每天没事的时候能听捉戏啥的。
老二也时不时的给她点零花钱,家里什么瓜子花生啊西瓜的都没断过,隔三岔五的还吃顿肉。
这和老大家的日子一比,那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老太太都觉得她以前是白活了。
她再看安宁,真是恨不得扇她自己几个耳光。
啥孙子孙女啊,有孙子又能咋样,两个都不成器,将来跟着也只能犯愁。
可眼前这孙女争气啊,学习咋就那么好呢,不只学习好,品性也好,长的又好,等上大学出来,要是分配的话,那一分配就是干部级别的,往后大好的日子等着呢。
老太太现在算是想清楚了,甭管是啥,只要人品好孝顺那就行。
她就想着吧,她有这么好的孙女,将来谁敢怎么着她啊,等孙女出息了,别人见了她还不都是供着吗,谁敢在她跟着叽叽歪歪的。
老太太从兜里拿出攒的零花钱递给安宁:“给,拿着,一会儿买点好吃的。”
安宁笑了笑,也没推辞:“行,我一会儿割点排骨,咱炖排骨吃。”
她拿了钱去买了点排骨,回来老太太就给炖上了。
安宁这才有时间进屋看信。
萧元的信并不长。
可能是怕别人看到吧,大致的写了他已经到了省城,并且找了个活干,等攒笔钱再想其他的,还说大概在安宁去京城报道的时候,他也会过去之类的。
至于什么想安宁啊之类的甜言蜜语,他是一句话都没写。
安宁看完了信也没回。
萧元现在居无定所的,她想写信也不知道寄到哪儿。
打电话的话,那就更不知道往哪儿打了。
安宁还真是想念科技时代,至少那个时候通讯方便啊。
李翠花这边兴匆匆的到了厂子里。
杨二丑正看着人卸木头呢。
看到李翠花过来,他赶紧道:“你咋来了,这热的……赶紧擦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