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神医她千娇百媚(223)+番外

作者: 明药 阅读记录

全家老小,都出动了。

这个年代,因为医疗差、农业也不算特别发达,工业几乎为零,哪怕没有人为节制人口增长,人口也不算稠密。

京都夏阳城,也不过百万人口。

人少、地多,山头更多。

野山上的桐树,的确不少,冬日桐子都落了地,捡就行了。

“往南庄去,那边没人收,他们还不知桐子能换钱,咱们去那边的荒山捡。”有人心思活络,知道所有人去抢,肯定捡的少,还不如走十里路,往远处去。

农户们各凭本事。

安诚郡王只安置了五个点,分别在五个方位上,距离京都二十里地。

第一天效果寥寥,几乎没收到多少,反而是自己去的那些伙计,他们捡了几十斤回来;第二天多了点。

到了第七日,此事疯狂了。

御史们听说了,纷纷议论:“桐子毫无用处,遍地都是,沤肥都没人要。郡王收集它们是何用意?”

“郡王哪里是收东西,这分明是送钱,收的是人心吧?”

御史们脑洞很大,连夜写折子,告了安诚郡王一状。

此事很轰动。

别说城外,城内的桐子也被捡光了。

小郡王财大气粗,在距离京城南门五里地的地方,腾出一个庄子,专门做炼油厂。

庄子上雇了附近的农户,帮忙剥出桐子仁。

这是薛湄的主意。

安诚郡王提出过异议:“直接收桐子仁就行了。完整收上来,又请人剥,花钱事小,主要是麻烦、耽误事。”

薛湄没理会他,只是给剥桐子仁的人发了口罩和手套,告诉他们,桐子仁可能有毒,要自己小心。

这也是为什么薛湄不让安诚郡王直接收桐子仁——桐子仁有毒。

百姓们不知注意,剥完了不洗手就吃饭,可能会染病。

“……你如果收剥出来的桐子,农户们会在家里剥。剥出来的,若是有人不信邪,又没饭吃,忍不住吃一口,怕是会丢命;

再有,小孩子嘴馋,大人剥桐子,他在旁边偷吃,防不胜防。”薛湄道,“闹出了人命,咱们这事就得黄。”

出了人命,御史台能用吐沫把小郡王给淹了。

“你考虑周全。”安诚郡王道。

很快,他们就有了足够多的桐子仁。

榨油的工具,是直接买的,因为中国人在汉代就会榨油,有现成的工具、会榨油的老师傅等。

只不过,出油率比较低,程序也很复杂。

这个年代的榨油,是“木榨”。

薛湄教安诚郡王如何操作。

“一定要当心,操作的人带好口罩。”薛湄道,“桐油的气味也有毒。”

榨桐油和其他油又不太一样,薛湄把注意事项都告诉了安诚郡王。

“我要熟桐油,所以要把桐子仁炒熟,再去榨油。”薛湄道。

两天之后,薛湄终于得到了三斤桐油。

这三斤桐油,花了小郡王十二两银子——一千斤桐子,得三百斤桐子仁,炸出三斤油。

一千桐子花了十两银子,剥桐子仁、榨油师父的工钱,花了二两银子。

“咱们点灯用的油,一斤三十两银子,桐油却只一斤十二两。咱们算是赚了。”小郡王道。

薛湄看着三斤桐油,有点咋舌。

太浪费了。

若是后世的榨油机器,三百斤桐子仁,怎么也能炸出一百斤油来。

“成本有点高,拿去刷其他东西,恐怕浪费。咱们在没有更好的榨油技术之前,先用它来做油纸伞。”薛湄道。

安诚郡王:“湄儿,我上次就想要问你,何为伞?”

薛湄:“……”

这个年代,其实也有伞,只不过他们叫“盖”。

盖是不开合的,直接撑起来,上面蒙了绢布等纺织品,王公贵胄才用,遮阳不挡雨,仅仅是象征一种身份。

雨天,要么不出门,要么穿蓑衣戴斗笠避雨。

伞传说是鲁班的妻子发明的,这个只是传说。

而关于伞的最早书面记载,是冯梦龙的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里的,那是明朝。所以,依照薛湄的推断,真正的伞出现,肯定比较晚。

毕竟,桐油还没有呢。

薛湄只好把如何制作伞的工艺,再告诉萧明钰。

“……咱们得请个好的篾匠。”薛湄道,“由他来制作伞骨,伞面我自己制作。小王爷,你会画画?”

“你需要我来画?”萧明钰问。

“第一把伞,将来可以流芳百世,你确定不想参与?”薛湄问。

萧明钰就动心了。

他点点头。

薛湄还想说,她需要绵纸,就是比较粗糙、厚的纸。

转念她又想到,这个年代的造纸术还在发展初期,没到特别成熟的地步,造出来的纸跟绵纸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