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餐馆到度假山庄(69)
因为提前宣传的到位,外加三危山也大小算个热门旅游景点,十一的客流量不容小觑。所以,几乎是刚一开门,就有人走了进来。
服务生热情地走向前:“您好,新店开业,每位顾客赠送银耳雪梨羹一份。考虑到天气原因,您可以自由选择冰还是热。”
顾客挺开心地坐下了。
虽说是已经十月一,但今天天气特别好,太阳底下,穿短袖都还热。秋天又燥得不行,能吃个冰的银耳雪梨羹,还是免费送,真是好得不得了。
没多久,这名顾客选的冰银耳雪梨羹被端上来了。
汤羹上面浮着几块晶莹剔透的碎冰,下面是堆成小山的雪梨,小山两边,是漂浮在汤羹中翩翩起舞的银耳碎。
顾客拿着勺子尝了一口。
“哟——”
他挺稀奇的看着这羹:“调味儿不错啊。”
梨的味道很浓,碎碎的银耳软硬软硬适中,韧中还带着一点脆,甜度也被调的恰到好处。跟他以往吃过的饭馆儿里的赠菜截然不同,就算是味道不错的赠菜,跟这里这份相比,也像工业调制的菜汁或者甜水。
三两口,这顾客就把这份冰梨羹吃干净了。
还剩下点儿梨,因为他知道里头的梨估计不好吃,就没吃。
不成想,他一抬头,另一桌的客人一边嚼着梨一边说:“这家店真是神了,这雪梨羹,竟然连里头的梨都好吃。”
他旁边的人说:“听我的没错吧?我都跟你说了,我之前就听说过这家店,味道特别好。而且这家店上过电视,在本地特别出名。……”
这顾客拿着勺子寻思了一会儿,舀起一块梨送到嘴里。
顾客:!
还真是不错,跟他之前吃过的梨羹里的梨一点儿也不一样,不止没有煮过之后或平淡无奇或酸味逼人的诡异口感,还带一点儿淡淡的甜味。
旁边的服务生见状,露出了神秘的微笑。
他是从总店被调过来的,前一天晚上,他还在总店值班。于是,他就十分幸运地吃到了老板改良过的银耳雪梨羹。
不夸张地说,昨天,他的反应比现在店里的顾客们还夸张,以至于,他自己都觉得有点丢人。现在,看到了顾客们的反应后,他忽然觉得,自己也不是那么丢人了。
因为,碰到好吃的,大家都一样嘛。
.
帘城电视台,外景车上。
跟黄之莹同属《帘城身边事》节目组的老同事林秋文脸特别臭。
原因很简单,今天《帘城身边事》的外景,有《帘城身边事-帘城美食》,采访的刚好是当初这节目第一期餐馆的分店。
因为过节发的月饼,大家都知道了这间餐馆的手艺有多好。所以,看到又可以去采访这家店了,记者们都想拿到这份差事。
按道理,已经享受过这个待遇的黄之莹,是会首先被排除在外的。作为台里的老人,林秋文觉得这个美差肯定会落到他头上。
万万没想到,今早领导一说,还是让黄之莹去。
因为,虽然已经提前跟奚曦那边联系过了,但现在是节假日,找个跟老板熟的记者过去,能拍的更好点。
林秋文没办法,只能退而求其次,去做节假日景点状况的拍摄。
“林老师,我到了,您让让我先下去。”
看着黄之莹和摄影下车的背影,以及那间餐馆新分店门口人流如织的模样,林秋文更郁闷了。当然了,除此之外,他更郁闷的是,两人采访的距离根本没多远,黄之莹却可以在店里吃香喝辣,他只能跟摄影还有助理一起顶风爬山看和尚!
到了人流量最多的地方,三危寺门口,林秋文终于算是调整过来心态了。
摄影开机,林秋文开始念词。习惯性念完开场白,他拦住位游客,准备例行询问“玩得开不开心”一类问题。
游客听完,眼睛放光地点头:“开心,太开心了!我从小到大旅游去过好多地方,只要有文化底蕴深厚的建筑,我都会来。像寺庙、道观的之类的宗教场所,我去过不下两位数了,可从来没有哪一个地方,能让我玩得这么开心。”
林秋文也跟着骄傲起来:“那您能跟我们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说说,您觉得咱们三危寺的哪里让您玩得最开心?”
游客:“等等啊,我刚刚好像说错了个字儿。那个‘玩’,应该再具体一点。”
林秋文:“您说。”
游客:“我在这儿,吃得特别开心。不瞒您说,我到过那么多寺庙、道观,就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斋饭!”
林秋文:???
录完这一段素材,林秋文一脸茫然。
他问摄影小哥:“那个,你听见了吗,他刚才说,这儿的斋饭好吃。”